摘要:解題的“再回首”是對解題活動的反思,是對解題活動的深層次再思考,是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從三個方面出發,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在解題前、解題中、解題后進行反思,從而深化問題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培養學生樹立解題反思的意識,提升數學解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解題;反思;解題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把“反思”這一教學理念提到了應有的高度:“評價應關注學生能否不斷反思自己的數學學習過程,并改進學習方法”。這一標準的提出,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要有反思的意識及能力,而這恰是我們所要提倡和引導的。
一、 設計解題前的反思,深化問題理解
解題前反思指的是看到一道題目時,能夠通過聯想、類比、反思,充分挖掘隱含條件,尋找解題思路,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例1(1)從0到9這10個數中,每次任選5個,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5位數,問這個5位數是奇數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因為五位奇數首位不能為零,故樣本空間是9A49,樣本數為C15A18A38,故所求概率為:P=C15A18A389A49
(2) 從0到9這10個數中,每次任選5個,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5位奇數的概率是多少?
解題前反思:這兩題的樣本空間一樣嗎?樣本數一樣嗎?有何異同點?由題(1)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分析:不能因為五位奇數首位不能為零而束縛任意排列,回避這種情況就意味著不公平,故所求的五位奇數的概率為:P=C15A18A38A510
二、 設計解題中的反思,優化思維過程
解題中反思指的是在解題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暴露出的問題,引導其去反思問題的根源。
例2一個等差數列的第6項是5,第3項與第8項的和也是5,求這個等差數列前9項的和。
分析: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本題主要考查什么知識點?考查意圖是什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
于是學生通過反思,就會聯想到等差數列的性質,有如下巧解:因為a3+a8=a5+a6,得a5=0,所以S9=(a1+a9)29=9a5=0.
變式:一個等比數列的第6項是5,第3項與第8項的積也是5,求這個等比數列前9項的和。
分析:本題難度加大,在解題過程中更要反思解題方法與技巧,不能盲目計算,可以類比例2,運用等比數列的性質來解題較為簡便。
通過反思,就會聯想到等比數列的性質,同樣有如下巧解:因為a6=5,a3a8=5,又a3a8=a5a6=5,所以a5=1,從而q=5,a1=a6q5=5-4,這樣就可以求出s9。
三、 設計解題后的反思,揭示問題本質
解題后主要反思:在解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知識缺漏和解題錯誤的主要原因,以及在解題中所用不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問題本質,尋求規律,積累經驗,提高解題能力。
例3已知a,b∈R+,且a+2b=1.求1a+1b的最小值.
以下是兩位學生的解答:
解法一:由a∈R+得a+1a≥2(1)
由b∈R+得2b+1b≥22b·1b=22(2)
由(1)(2)式得a+2b+1a+1b≥2+22
所以,1a+1b≥22+1
故1a+1b的最小值是22+1.
解法二:因為a,b∈R+,且a+2b=1
所以1a+1b=(a+2b)1a+1b≥22ab·21ab=42.
故1a+1b的最小值是42.
反思:上述兩種解法都是錯誤的.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引導學生反思錯在哪里?導致錯誤的是什么?求代數式的最小值,關鍵在于確定最小值能否得到.在若干個不等式中,等式成立的條件是不能矛盾的.解法一中,(1)式中等號成立的條件是a=1,而(2)式中等號成立的條件是b=22,這與a+2b=1是矛盾的.解法二中,a+2b≥22ab當且僅當a=2b等式成立,1a+1b≥21ab當且僅當a=b等式成立.顯然也是矛盾的.在學習諸如a2+b2≥2ab等重要不等式時,學生往往對“≥”中的“=”成立的條件不夠重視.通過這樣的反思,不但使學生對不等式中等式成立的條件引起高度重視,而且對其應用的理解層次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必須努力培養學生的解題反思意識與應用,學生只要學會了解題反思,就能以少勝多,較大限度地發揮其解題能力,使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跳出題海,激發創新意識,提升思維品質,事半功倍。
作者簡介:
蔣秀金,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