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影??
摘要:素質教育下初中文化學科的課程設置都是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為學生身心健康、德智體全面發展奠基的。現在教育界提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在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前提下,我們需要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設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而達成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養成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優化課堂;課堂教學;學習能力;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集知識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共存的學科,我們的歷史學習,要讓學生生成引史為鑒、要見微知著,要為己所用的意識,要不斷的在學習中豐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質,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認識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中促進學生全面且綜合的發展和提升。
一、 核心素養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是我們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件明確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通過學科的學習,使得學生具備個人成長、終身發展和在社會發展中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具體表現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是學生綜合的、全面的能力表現,也應該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具備生活和發展的共同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與我們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施教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我們傳統教育教學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素質教育提出了課堂教學中要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而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則更突出的育人層面的教育,即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教育。
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在不同的學科側重是不同的,是與學科特點相吻合的。我們歷史學科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在歷史學習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五個方面組成,可以理解為,我們在指導學生歷史學習中,要培養他們關注歷史事件或歷史發展的時代背景,能夠將歷史人物的言行放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中去認識;看待歷史事件時要能辯證看待,從其局限性和當時的進步性,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層面探討,從而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形成科學的唯物的又公正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最終在歷史人物、事件和發展中獲得價值觀與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二、 優化課堂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課程改革推進著課堂改革,我們現在都推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以期培養學生能學會學和善學能力,獲得知識、能力和素養。而核心素養要求我們為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發展而施教。那么,我們如何通過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達成這一素養的培養呢?
1. 學會閱讀歷史教材,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我們的教材是歷史最精華的濃縮,而且高度結合著初中生的閱讀和自主學習能力。而歷史學習需要學生自己的感知、體會、理解,從而形成分析和鑒賞評價能力。因此,我們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要培養和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教材,獲得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如在《百家爭鳴》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我們可設計表格,讓學生在教材的閱讀中提取歷史信息,將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等主要思想概括分析出來,再引導和組織學生閱讀,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狀況去探討:為什么出現“百家”?他們的思想觀點,他們是從什么層面發出的?對我們現代生活的影響和意義又是怎樣的?這樣,我們通過對學生歷史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有效分析歷史人物、現象的能力,促成他們由表及里的發現本質能力的提升,如此,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從歷史時空角度去認知歷史現象,能對一定時期出現的思想有理解和解釋的能力。并結合當下,獲得歷史的教義,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從而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厚自己的思想,獲得個性身心健康的發展。
2. 訓練思維提升能力,獲得歷史核心素養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學會自主掌握一定的知識,獲得一定的認識與運用能力。我們初中歷史學習需要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對歷史現象進行規律性的認識,形成一個辯證的思維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歷史的閱讀分析能力后還要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引領,開展合作討論;通過引領學生深挖歷史教材,在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認識和理解中,補充一些歷史知識或材料,引領學生多元閱讀,多元解讀,從而在心靈上與歷史形成情感共鳴,不斷激濁揚清、去偽存真地汲取傳統歷史文化的精華,形成歷史認知思維。如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學習中,我們將其與前一課進行對比,將唐玄宗前后變化進行對比,補充唐代節度使的設置等歷史材料,讓學生認識到封建王朝在加強自己的統治的同時,也給自己的覆滅埋下禍根的道理。當然,我們在此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上的一些統治制度和改革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形成客觀、辯證分析歷史方面的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再如在“辛亥革命”的有關內容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要學習和繼承辛亥革命的哪些精神?學生思考后會得出學習和繼承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奉獻精神、敢于創新、敢于斗爭的精神等。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應該注意的不足之處,從而讓學生既要看到其歷史的進步性,也能有效分析歷史史實,對歷史現象和問題進行解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總之,我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認真研究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促成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升;并不斷挖掘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現象形成多元解讀和辯證思考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J].歷史教學,2016(06).
[2]陳玉琴.例談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J].中學課程輔導,2016(12).
作者簡介:
孫影,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外國語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