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當今教育環境發展大趨勢來說,整體致力于提高課堂學生的主導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的引入毫不意外地順應了這一大潮流,借用將教材知識以問題化引入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本文主要談及的便是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及應用原則,以此來闡述問題教學法其運用妙處。
關鍵詞:問題教學;應用策略:應用原則;高中化學
高中化學相對初中的知識奠基來說,不僅概念更加抽象,進度快,反應程式復雜,而且內涵深、范圍廣。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化學教育也相應的提高了其對學生能力的有意識培養。定性分析已經不是教學全部,更有定量分析,比起以往的形象思維,更側重抽象思維,還有以抽象思維上建立的化學概念,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的培養化學思維能力。因而,問題教學法的引用,是為更好地順應這一趨勢,帶領學生更好的適應初中向高中的過渡以及新的化學知識技能的學習。
一、 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教材上要求學生攝入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進行教學引導,形式范圍自行決定,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探索解答,由此萌發出學生的動機和動力,“無心插柳柳成蔭”,看似不經意間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自行優化升級學習方法,強化自身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
二、 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一) 適時原則
在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把握教學時機是一大重要參與部分。古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教師教授知識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要求和能力來要求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學生遇難的時候,雪中送炭及時解疑。同時,教師還要把握教學的邏輯性和時機性,引入問題的難易程度,知識點輸入的早晚等。由此來看,教師在教學時,想要事半功倍,掌握“度”十分重要。
(二) 因人循序原則
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知識的接受能力往往不同,這在以往教學課堂中一度是教育工作者眾所周知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塊教學盲點,而問題教學法則相對來說關注到了這一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不可“一視同仁”,在教學過程中講究看到學生的個性表現,接受能力差異,便于更好地讓學生接受知識,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是問題教學法重點追求的。除此之外,講究循序是我們要求教師教學的另一大點,一般教授學生的思維教學步驟基本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個別,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能夠在總體上事半功倍,最大可能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講究“序”而進行,提倡教學進程的邏輯性來實現高效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一些相對特殊的孩子來說,追求突破性也不是不可以,突破常規反而可能引導部分學生打破思維限制,更好地拓展自身的知識廣度。
(三) 注重反饋強化原則
“聽其言,觀其行”是學生活躍性課堂上教師要積極注意的,通過學生課堂表現或者課后作業來試圖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主要步驟基本為三個階段:第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分配好學生的活動范圍及學習部分,并在此過程中發揮自己教學上“雷達”感知收集學生反饋出的成果。第二,得知到成果后,做出相應的教學判斷。除此之外,便需要針對此強化學生的優秀思維能力,調動課堂氛圍。第三,對于不同學生的表現反饋,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而對于相對欠缺或者錯誤的行為表現,及時調整指正。
三、 問題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 情境創設
創設問題情境,主要針對于課堂教材知識的引入,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工具應用類學科。因而,為了激活學生思維,適當的以生活切身實際的問題開頭,通過疑問、矛盾、問題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對答案的思考力以及對現實的聯想試探。在不同優秀工作者的總結之后,其方法也各有所異。一是提出一個帶有化學元素可解決的實際問題,通過質疑問難,讓學生探索求知。如簡單的生活問題之:在偏遠山區常見粗脖子病、呆小病,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食物療法,或者醫生會建議食碘鹽、海帶。上述病患者的病因是人體缺一種元素是什么,治療原理又是什么。二用演示法,運用ppt或直接現實運用化學器材等演示一個化學成果,使學生直觀看到精彩的現象后去探究其緣由;如運用NH3、HCl、HBr、HI等極易溶于水的氣體均做噴泉實驗。三用故錯法,故意制造出可笑的問題或者看似正確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嬉笑之中產生疑惑進而去求知,如劇烈運動后,感覺全身酸痛,這是因為肌肉中增加了乳酸。這種乳酸和酸奶中的乳酸菌一樣的等等。
(二) “布白”藝術
為了防止學生按照課本知識亦步亦趨,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布白”模式也是一大重點。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要留下反思的空白,不僅指課堂時間為學生吸收反應的適當讓位,還有知識上為學生留有余白,充分給予學生想象填補空白的過程,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這是因為當學生學習上過于“實”,稍不注意便會陷入課本條條框框而難以逃脫,追求速度而對知識囫圇吞棗,不能完全消化導致后續運用時生搬硬套。為了預防這種現象出現,課堂上就要安排好教學時間分配,化實為虛,如同詩中講究的“無聲勝有聲”,在靜默中自行體會知識內容悠遠的意境。
如.由離子是否共存延伸出的:(1)是否有沉淀生成、氣體放出;(2)是否有弱電解質生成;(3)是否發生氧化還原反應;(4)是否生成絡離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發生雙水解等。
(三) 適度“雙主體”
提倡學生的主動性但不代表教師的課堂脫離。問題教學法注重的是在堅持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主題下,教師要相應的提供指導、輔助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看似輔助功能為主,但實際課堂中,引導的作用往往更為重要。因此,邏輯上的以學生主導課堂,實則是“雙主體”運行,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責任,盡可能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但又不搶占課堂。
四、 結語
問題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以創設情境為教學開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為途徑,以實現學生高效學習為目的,通過有原則有策略的課堂組織,構建實踐與理論的連接橋梁,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作者簡介:官勛,四川省內江市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