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家長和老師逐漸將學習的重心放在了文化課程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樣的口號早已經拋之腦后。尤其像音樂欣賞這樣的輔助學科早已經失去其本身應有的意義與存在的位置。而音樂欣賞課則占了“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德育”“美育”“勞育”三項之多。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修養和內涵,這可謂“德育”;用心地聆聽音樂還可以培養人們樂觀的心態,以及積極開放的審美心態,這可謂“美育”;傾聽音樂的同時可以了解、學習樂器,對音樂做多樣的接觸,這可謂“勞育”。然而很多學校已經完全將音樂欣賞課當做自習課,給學生寫作業,甚至在期中期末時候被主科老師占用來講課,即使上了音樂欣賞課,教師也只是放一些CD,給學生聽幾首著名曲目之類的,不能深刻地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仿佛讓明珠蒙上了塵土。從而忽略了音樂欣賞課這類副科的價值和重要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音樂欣賞課的重要性和課堂創新。
關鍵詞:音樂欣賞;中職教育;教學創新
一、 加強學科重視程度
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一門高雅的藝術,既然被加入了學校課程,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作為教育方面來說,音樂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感知美的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欣賞音樂的時候,我們會在腦海中塑造出所聽音樂的完整形象,這種形象由傾聽者主觀操控著,所以,雖然每個人所聽到的音樂是一樣的,但是他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是不同的,這就是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感知都是不一樣的。能夠時常靜下心來聆聽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
李嵐清同志曾經說過:“音樂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對他們進行這方面普及的教育,給他們補上一課……使得這批跨世紀的青年知識分子能夠有這方面必要的修養……”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音樂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意境,帶給人們美好的感受,令人們在聆聽音樂時體驗到音樂的快感。
科學家福里奇曾經指出“感情上音樂帶給人快感,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快感,而適當的音樂能夠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思維的情緒”。感情上的體驗往往能更好地激發人內心的情感,使人們的思維更加開闊,提高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 講課方式有新意
音樂是一門靈活多變的藝術,其教學形式也不應該是中規中矩的,我們應當在教學方式上下工夫,引進新的課堂理念。音樂欣賞的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掌握課堂節奏,讓學生自己選擇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學生,在對音樂的優劣選擇上要適當地引導學生,要欣賞一些高雅、健康的音樂,對于那些格調不高、大喊大叫的音樂應當堅決摒棄。
在音樂欣賞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曲調歡快、朗朗上口的音樂,不僅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身心的疲勞,還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跟著節奏輕哼音樂,然后可以帶領學生齊唱歌曲,親身體會歌曲的美妙意境,讓學生在更深的層次領悟音樂的內涵意義,而不是僅拘泥于表面的音樂表面旋律的美好。
還可以讓一些對音樂比較有興趣的同學走上講臺來為大家介紹自己所了解的音樂知識,然后帶領大家一起唱歌。音樂在古今中外千百年的傳承里不僅僅是曲調旋律上的表達,更進一步地轉化出了多種多樣的樂器,進而衍生出舞蹈、美術等意境相通的多重表達情感的方式。
最好可以加開美術、舞蹈等興趣課程,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感興趣的事物加以了解,從而達到多方位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音樂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可以在大型教室里布置樂器,帶領學生了解與學習簡單樂器,感受音樂多樣的趣味與美妙。介紹古典音樂的發展與形成,還有現在流行音樂的形成過程。還可以教學生用簡單的樂器演奏當下流行的曲目,讓學生不再覺得音樂欣賞課是枯燥乏味的。
適當地組織一些有趣味的音樂小游戲,讓學生邊玩兒邊了解樂理方面的知識。興趣濃厚的同學可以嘗試獨唱歌曲,深入學習樂理知識,以培養健康樂觀的心態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如制作微課、音樂游戲的APP、問卷星APP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
同時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音樂創作,對優秀的作品,高雅的音樂做出適當的獎勵,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使音樂欣賞課有一個健康向上的發展。
三、 音樂欣賞對學生情感素質的提高
學校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地方。正可謂“教書育人”,“教書”與“育人”缺一不可,此處“育人”育的是人的性情品德,修養與內涵。作為一個人,無論他的學識有多么的高深,見解有多么的專業,他的思想素質、情商修養不夠高,便算不得完整。由此可見對于學生的內涵素質的培養是有多么的重要了。
從古至今,音樂都是人們用來抒發感情、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甚至可以稱之為人類的精神食糧。當前社會環境將學習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完全忽略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學生情感素質方面產生巨大的缺失,這種缺失在學生脫離學校,步入社會以后是更難以彌補的。
全面有效地上好音樂欣賞這門課,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對創造新型人才進行更全面的培養與發展,多角度入手,在專業技能提高的同時也注重情感素質的教育,讓新生代的青年更健全。
四、 布置周作業
很多老師認為音樂欣賞課程沒有留作業的必要,留作業是浪費時間的事情。當然,音樂作為輔助課程是沒有必要每天都留作業的,一來會影響其他科目的作業效率,二來也沒有那么多作業好留。但是老師讓學生在周六周日學習疲勞的時候,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聆聽一首古典音樂,用心感受音樂流淌過心底的感受,如同探索一個全新的世界。
或者嘗試著學習一種簡單樂器,不僅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也會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更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有音樂基礎好的同學可以學習創作樂曲,逐漸用音樂來抒發內心的感受,以音樂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用音樂訴說自己的心聲,更將音樂文化以自己的形式傳承下去。
五、 結束語
音樂是人類對情感的宣泄,對自然的感受,對美好的向往,對英雄的贊歌,對灰暗的諷刺,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不同的音樂,卻都是直擊心靈的旋律。音樂對人的影響至深至遠,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今有無數后輩追尋音樂之美。
本文簡單闡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音樂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開闊眼界、提升素質修養的必要性,同時對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模式做了進一步創新,加強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感染力。音樂教育對現在年輕人的素質、涵養、審美、創造力等,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及時認識到音樂素質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同時抓緊時間,將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發展落到實處,將歷史傳承下來的美好藝術繼續傳承下去,為發展中的社會創造出更多更完善的高素質型人才,為今后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上僅為個人見解與建議,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后將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做更多有益教學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袁善琦.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雪石,胡向陽.音樂欣賞教程[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3]蘭革.淺談音樂教育在中職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150.
[4]趙藝琳.淺談新時期中職學生的音樂欣賞[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09,(16):52.
[5]黃鷺璐.對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思考[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1):52-53.
[6]孟建偉.教育與幸福——關于幸福教育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10,(2):28-33.
作者簡介:夏宇環,吉林省吉林市,吉林信息工程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