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志雯
摘要:在當今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高中歷史科目中也是如此,這就要求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獨立地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理論,能在做題過程中結合材料和史論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培養策略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包括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還包括科學技術。除此之外,歷史還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因此在分析歷史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多方面綜合性的分析。隨著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這就為歷史問題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歷史學習中也曾被多次用到,比如辯證的唯物論、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我國落后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哲學中常見的理論,在歷史思維中也經常用到。
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老師的教學,因為高中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的引導作用極為重要。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同時還要給學生普及一定的歷史理論。老師在授課時,要著重關注授課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一味地追求進度。在跟學生講材料分析題和論證題時,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分析,下次遇到這類題要怎么下手。同時要結合歷史理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史論分析能力,也能培養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老師史論教學的成功與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師的教學能力。比如就拿中國外交的近代化一課來說,教材內容大致結構如下:
一、 鴉片戰爭(中國被動開始外交)
1. 鴉片戰爭的起因;2.鴉片戰爭的結果;3.《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二、 北洋政府外交
1. 北洋政府的成立過程;2. 辛亥革命的結果;3. 北伐戰爭
三、 南京政府的外交
1. 國共統一戰線的建立;2. 國共對峙;3. 解放戰爭
四、 新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
1. 過渡時期面對美蘇兩極格局,中國政府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外交理念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周總理在萬隆會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尊重主權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內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了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2. 探索時期中美建交,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關系正常化,中國與亞非拉國家建交,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
3.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和平外交,奉行不同盟政策,港澳回歸。
這樣就可以通過將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一定的串聯和壓縮,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這種方式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可以讓學生對書本的知識體系有更好的理解,讓學生把書本知識壓縮,抓住課本中的主干內容。如此一來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書有更加完善的了解。將書本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以便于在考試中能夠得到靈活運用。
再好比如說,在跟同學講中國為什么要與美國建交這個問題時,為了更好地讓同學弄清楚中美建交的實質,我給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問題。
1.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格局?
2. 中國對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怎樣?
3. 當時中國面臨著什么樣的發展情況?
4. 我國為什么同意和美國建交?
我先給同學們設置這些問題,然后讓他們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探索。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在閱讀課文中更好地弄清楚當時的時代背景,也能弄清楚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外交困難。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獨立分析能力,培養出一定的歷史分析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處理類似教材中比較復雜的重難點問題時,老師可以適當對同學進行一定的啟發式引導。先讓他們進行自我探索,然后再點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復習階段的時候,我會給學生列出樹狀的知識列表,找出課文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歸納出每個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原因、影響……比如我在幫助學生復習“中國外交近代化時”,就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將中國的外交歷史分為幾大板塊,然后將需要分析探討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
1. 中國打破閉關鎖國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后來的發展情況如何。學生經過自行總結得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我國首次打破了閉關鎖國局面,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與華進行鴉片貿易。鴉片貿易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民身體素質下降,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滿,西方國家為了在華開拓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與我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我國領土主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
2.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外交政策有哪些特點,對中國外交產生哪些影響。學生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得出了新中國建國初期,主要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建交,這就導致了我國外交局限性。
3. 我國為什么要與美國建交。學生分析出:與美國建交是為了打破蘇聯對我國的外交孤立政策,當時世界處于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之中,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與此同時中蘇關系開始惡化,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促進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的改善,我國與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承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1972年尼克松訪華。
小結
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上基本知識點,還要教會學生基礎的歷史理論。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將理論應用于課本問題之中,提高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歷史高考中多以材料分析題為主,這就要求老師要提高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增加學生對基本的歷史理論的了解。這樣學生才能在做題中更好地將理論與知識點結合,在高考中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帥文.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探索[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 馬俊峰.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3,(06):4-20+204.
[3] 詹耀強.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3.
[4]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對外關系史資料選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