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許多高等院校建立了覆蓋全校的無線校園網絡,給師生的教學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筆者主要闡述了無線校園網絡環境下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改革探索,利用網絡搭建移動教學環境學習,能夠更好的挖掘學生潛力,有效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求知的能力,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無線校園網;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
一、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許多高等院校建立了可以覆蓋全校的無線校園網絡,給師生的教學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為移動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計算機公共課是高校的通識必修課,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及一些大而全的精品課程網站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移動學習、碎片學習的新要求。本文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與實踐。
二、 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現狀
(一) 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在教學中雖然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但還是以講授為主,無法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甚至有學生還不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下,僅僅依靠教師的講授肯定是不夠的,需要學生去主動的積極構建。另外,雖然現在很多計算機公共課都創建了精品課程網站,里面有很多教學資源可供學生自學,但其中的內容大都是符合電腦瀏覽,或者是需要花大段的時間進行學習,不符合現在大學生普遍的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的新要求,導致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 教學評價滯后,無法及時反饋
學生對課程對老師的評價一般都在期末課程結束后進行,即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提出了疑問,或者發現了問題,但由于課程已經結束,無法得到解決,不能及時反饋、指導教學。而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在課后,溝通渠道不暢,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 基于無線校園網的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改革
(一) 借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課程網絡教學平臺
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教師需要提前將各章節內容、重點難點等根據專業的不同,在網絡上進行在線導學,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參加測試等各種資源、方法有針對性的提前對內容進行學習。到了課堂教學中,可以變為翻轉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練習、測驗、答疑、總結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發表、比賽等。教師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答,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總結,使得課堂教學起到“授人以漁”“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 使用移動APP輔助教學,拓寬教學空間
在無線校園網絡的覆蓋下,現在學生的各種學習生活都非常依賴手機,他們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進行購物、游戲、閱讀、點餐、觀影等行為,走到哪他們都要帶著手機。那么我們可以開發出一些移動APP軟件,教師可以在服務器端上傳如:不超過15分鐘的簡短教學視頻、PPT課件、講義等各種教學資源,設置如:作業、測試、實驗等多種教學活動,還可以發布考勤簽到、各類通知等;學生可以利用手機觀看、學習各種教學資源,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還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教師、課程進行評價和反饋。該方法既解決了課堂教學課時不夠,師生、生生間缺乏互動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教學評價,還符合當今學生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的新要求。
(三) 構建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師生互評評價機制
建立有效、及時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如圖所示。既包含對學習任務、學習計劃可行性的評價,也有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指導質量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質量的評價以及學生和教師對教學最后成果的自我評價。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應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根據學生在APP平臺上完成的各種作業及互動情況進行在線評定,教師能夠及時掌握情況,更好的開展教學。通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監督的反饋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補充,讓教學更加靈活,推動并保證線上線下教學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四、 結語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當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校園無線網絡的廣泛應用,從課程教學模式、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提出了使用移動APP來輔助教學的方法,設計優化了學習環境,充分凸顯了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教學理念,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推進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姜強,趙蔚,王朋嬌.碎片化學習視域下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認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01):37-42.
[2] 曾明星,周清平,蔡國民,王曉波,陳生萍,黃云,董堅峰.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4):102-108.
[3] 馬秀麟,趙國慶,鄔彤.翻轉課堂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實證研究——基于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實踐[J/OL].中國電化教育,2016,(07):99-106+136.
[4] 曹軍梅.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06):105-107.
作者簡介:唐鵬飛,湖南省永州市,湖南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