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摘要:高等教育模式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能夠充分發揮育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規格和質量的標準形式,是可以供高等學校參照實踐的標準樣式。隨著社會發展趨勢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模式也應向著多元化(多種模式并存)方向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等教育;模式;淺析
眾所周知,教育的主體是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是,這就產生了一個困難的選擇,教育到底是以教師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畢竟他們都是教育的“本”,顯然,以教師為本的最終的著力點還是學生的發展,因此基于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研究主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探討。
一、以人為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內涵
(1)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根本上決定于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和人才質量標準。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理論準則是高等教育模式的大前提,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觀和人才質量標準觀是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直接前提,高等教育模式是一定的教育指導思想或教育理論的應用化、操作化。因此衡量高等教育模式優劣與否的關鍵是看教育指導思想和人才質量標準是否體現以人為本。
(2)高等教育模式除了在宏觀上受制于國家教育政策、教育目的、人才質量標準,還受制于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還在微觀上受制于具體的培養者、培養措施、培養對象等條件。盡管高等教育模式從宏觀追求的理想培養目標相同,但是實際上高等教育模式仍會有千差萬別。因此高等教育的具體操作模式或參照模式受多種實踐因素制約。
(3)高等教育模式是個具有時空維度的復雜系統概念,具有多種結構和層次。在空間上由國家教育目的觀層面的宏觀模式、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層面的中觀模式及指導教師管理層面的微觀模式組成。在時間上可分為著眼于終身教育的各級各類開放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的有限學制模式。如果時空及實踐條件組合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模式結構和功能。因此,基于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可以有不同層面、不同范圍、不同時間段的變革和創新。
二、以人為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特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到熱門化階段,各高校從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變了過去精英教育階段以培養單一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做法,我國高職教育出現了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型的教育模式。而選擇何種教育模式取決于辦學主體的理論自覺、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無論是何種高等教育模式,它都必須浸潤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它的特征上。
1.培養全面發展、創新精神的人
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高等教育體現了人在發展中質和量的合理結合。在量上,它聚集了促進人發展的各個要素;在質上,它貫穿于素質教育的整個過程。全面發展的人是德、智、體、美、勞。高等教育模式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培育和開發,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有著良好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并富有創新精神。“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彰顯民主、尊重、關愛、信任與理解的人文氣息
在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中,滿足并提升學生的內在發展需要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能激發他們的自我發展的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融入到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構建中。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學生的主體性是高等教育模式的首要特征。
3.鼓勵學生實踐體驗,教育過程富有實踐性
人之所以是人在于它的社會屬性,其生存目的在于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完成發展目標的不斷超越。但這需要經過若干個一定的階段。學生是人成長成才的最好時期,以人為本高等教育模式突出了他們的作用和地位,“反對用預先的設定的目標僵硬地規束學生、限定學生,或是只注重遙遠的未來的結果,而忽視學生在當下學習生活中的生命狀態”不僅要求關注教育的結果,更要注重教育的過程,強調學生自我超越的和自我發展的體驗。
4.注重教師和學生發展的協同,體現了教育的整體性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人為基點,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它強調要以學生為本,也十分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它強調教師的協同作用,讓教師享有更廣泛自由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根據管理需要自主的選擇管理內容和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可見高等教育模式中教師的發展自由和學生的發展自由相生相伴、互相制約,共同發揮作用。兩者相得益彰,為了實現學生全面發展這個最終目標形成整體合力,兩者和諧共存、共謀發展共同促進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的發展。
5.要求管理目標、內容和方法上的契合,體現了管理的有效性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是管理目標和管理結果的統一,是管理過程和管理實踐的協調,是學生發展與指導教師發展的組合,更是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結晶。它尊重學生的價值,依靠學生力量,最終又發展學生的力量。構建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前提。它將學生發展訴求融入管理模式,在模式構建中煥發生命力;它以實現學生的發展目標為目標,它直接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它關注學生的現實和長遠的實際需求、尊重和理解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我實現的愿望,促使管理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