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茂
摘要:制造業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我國可持續的經濟源泉。伴隨著經濟新常態時代的來臨,制造業發展也經歷著一系列的困境。在國家實行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之下,制造業轉變其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是大勢所趨。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新舊動能必然又會成為其中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制造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019-01
一、供給側結構改革下我國制造業的現狀
(一)過熱投資使得產能過剩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策的中心主要放在需求,投資作為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在制造業上,其高水平的經濟增長其實也是受益于此。也正是由于此項過熱的投資使得制造行業產能出現危機,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匹配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此種需求側改革明顯行不通。在深入的分析,熱投資在快速促進企業經濟增長同時,也出現很多病態,使得企業內部舉債經營,財務杠桿過高,必然會加大企業經營的風險系數。
(二)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產出最大化
制造業主要優勢資源為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此行業特征在于:以勞動和資本兩生產原料為基礎,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豐厚的資源技術。從這就可以看出,在制造業上勞動和資源充當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而言,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人口的紅利實際上在逐年減少,大量廉價勞動力投放似乎不再能夠換回產出高速增長;再看資本密集型行業,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大量資源的投入達不到預期的產值,資源使用效率相當低下,邊際產出往往低于邊際成本。
(三)創新發展意識不夠強烈
制造業主要有兩種類型:勞動密集型和與之相對的資本密集型。但是,缺少的是依靠科技上的產業,創新發展的理念有待加強,這就導致了國內制造業出現了殼子大,實力弱的尷尬局面。首先,基于我國有著豐富的能源以及大量低廉的勞動力,但是有局限的是資源的利用;其次,目前,傳統行業不在容易進入,在全球來說,它沒有多大的競爭優勢,更缺少大牌支撐。更為嚴重的是,依靠技術和創新產業相當缺乏,發展沒有優勢。其中,制造業為生產性產業的主要的業務對象,它處于中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生產性服務業原料主要為高素質勞動力和知識的投入,產業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高科技以及創新能力。雖然這一行業有著如此之多的優勢,但是此行業確是我國制造業要努力追趕的一行業。
二、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制造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舊動能轉換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制造業解決很多勞動力就業問題,特別是一些低素質的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業的壓力,在新常態之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但由此必然會導致大量的低素質廉價勞動力面臨失業風險。同時,在調整和整改舊動能的過程生產,勢必會有勞動力從低素質向高技能人員調整,眾所周知,以往的產業中,勞動力一般的工作場所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這樣一種質的飛躍的改變,相信在以前眾多勞動力中沒有多少人會很快調整自己的技能,適應新崗位要求,這樣一來,在失業人員在他們必然首當其沖。另外由于減少了低素質工人的需求,企業內部對多出一筆閑置資金,這一筆錢就很有可能對外投資進入高回報,類似基金、股票行業,這樣一來大量資金的外流更加使得原本的制造業內部出現嚴峻的裁員現象。
(二)創新促使新舊動能轉換
經濟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投資、創新。在傳統經濟發展中主要以要素、投資為發展動力,雖然以上兩者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但在經濟新常態的經濟發展中,他們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在供給側變革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新舊產能的轉換要改變先前傳統行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有創新帶發展新戰略,因此,不論是要取締舊動能,或是開發能動能,都需要依賴創新性的技術,人才以及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式。由我國2017年前兩季度的經濟統計資料表明,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上有所減少,向消費型轉換,但是創新的力度仍然有待提升,創新很顯然還是我國在制造業上的弱勢方面,關于怎樣提升不同消費者的效用程度,怎樣在新舊產能轉換時實現經濟再次高速增長,怎樣才能引入更多創新型高素質人員等,都是我國在實現制造業轉型中必須要面對并且必須要及時處理的難題。
(三)政府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扮演的角色
經濟的良好運行不僅要靠市場自我調節發展也要靠政府國家層面的宏觀緹歐調控,尤其是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政府營造的適宜環境,此適宜環境能夠為企業經濟發展形成企業內部核心戰略優勢保駕護航。在市場中,政府指引在很大程度上很夠幫助企業成功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
三、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建議
(一)加快產業升級
以往制造業是以資源和大量勞動力占據市場,但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靠原有經營模式已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因此,我國制造業必須實現由粗獷型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型發展理念轉變,這樣轉變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資源充分利用以及節約對以往大量勞動力造成的人工成本不必要投入,同時能夠使得在原有的豐富資源上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提升創新意識
綜合我國制造業上用工情況分析,大量廉價勞動力使用非但沒有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經濟效益,還使得制造業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停滯發展現狀,非常不利于制造業長期發展,那么要改變現狀,最主要的是,先從意識上轉變,增強創新理念,采用資金投入方式以機器和少量高素質人才取締大量廉價勞動力,以新動能替代舊動能。
(三)政府資金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
政府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的是最基礎作用,同時也是最為影響深遠的作用。政府應當充分調動財政資金,對社會上大量的勞動力進行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從基礎著手,培養一批有素質有專業技能的工人,這對新舊動能轉換有著關鍵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