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馳
【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智力的關鍵發育階段,而通過語文教育可以較好的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語文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缺乏科學性,因此無法激發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現階段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著重探討作文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并據此分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思維方法;策略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和科學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拓展思維并增強其思維邏輯性。不僅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學習能力,同時也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大有裨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在學生作文教學過程中注重思維培養的意義和重要性,通過不斷的思考與實踐幫助并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與發散思維。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枯燥,無法激發學習興趣
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接觸到作文寫作,因此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情感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也相對均較差。再加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模式傳統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僅僅是機械性的講解和布置課后作業,因此使得作文教學變得單調枯燥,長久以來學生會感到厭煩。無法樹立對于作文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無法達到良好的作文教學目標。
(二)缺乏主動性思考,模仿現象普遍
諸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追求教學效率,常常會列舉一些范文,通過學生直接模仿的方式來進行作文寫作。而長此以往小學生就會對作文范文形成一定的依賴感,當教師布置作文之后,學生并不是積極的思考作文題目和主題來構思文章的框架,而大部分學生是通過翻閱參考書籍或收尋相關范文完成作文寫作。長此以往,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作文寫作中的模仿現象嚴重,不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二、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思維的引導與啟發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小學生普遍缺乏豐富的精神及生活體驗。因此,對于語文教師所布置的語文作文題目大部分學生均難以產生更多的聯想。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這一情況,積極探尋突破,摒棄傳統以自身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的教學現狀。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教師合理的啟發及引導協助學生進一步對作文題目加深理解。例如在作文教學中為學生布置我愛家鄉題目作文,大部分學生對于其家鄉歷史及文化背景等了解甚少。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多媒體向小學生展示其家鄉的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等,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家鄉的著名事件和名人等[1]。使學生對于其家鄉的文化背景等產生更好的了解,激發學生對于家鄉的自豪感,進而達到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及引導目的。
(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依賴于輔導教材,因此使得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習慣的去翻閱相關輔導資料并不是首先獨立的思考。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該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當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來引導并培養小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和意識。例如在講解《蘋果里的五顆星》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積極的思索生活當中有趣的事物或現象,從而拓展小學生思考能力,培養其主動思考的興趣[2]。
(三)擴展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語文作文能力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特別是學生知識面將對其作文能力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是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直接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經典木桶理論,一個木桶所能裝的最多水量并不是取決于最長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木板。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選擇適宜小學生閱讀的相關書籍,并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3]。在讀完之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閱讀感受交流,當學生的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為擴展也會變得得心應手,學生的思路也會更加開闊,在作文立意中也會變得更加豐富。
三、結語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點內容。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及耐心,應結合小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再開展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融入學生思維培養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并拓寬學生思維方式,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其協作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邵紅.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7):90.
[2]陳曉玲.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J]. 考試周刊,2017(74):41.
[3]吳銀清.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