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摘 要: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而傳統的信息技術教育方法制約了課堂效率的提升。本文結合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探討了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為課堂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一、 前言
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傳播、處理和應用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要求,為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基礎。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結合多媒體和網絡教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 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
初中課程通常一節課為45分鐘,教師講課20分鐘,演示10分鐘,10分鐘留給學生完成課堂練習,剩余的幾分鐘作總結,但看似合理的課堂結構卻極容易受到其他不定因素的影響。如:教師課件內容過多,用時較多,超出了20分鐘,或者因為教學設備等突發情況,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浪費時間,學生的10分鐘操作時間就會被減少;或者是,現在初中信息教師大多一個人帶幾個班級,而各班級學生個體差異影響班級的平行性,課程進度不一樣,教師的課件單一,不能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學生實際操作的時間較少,不能鍛煉其自主性。
(二) 課堂教學程序繁瑣
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一邊講解一邊分配任務,教師利用課件展示課程的所有知識點,而學生在教師講課的同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導致:第一、教師很難把握課程進度,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第二、學生邊聽課邊操作而不能認真聽講,跟不上教師講課思路,無法掌握課程重難點,在操作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問題但沒有時間解決問題。課堂程序繁瑣,學練沖突,教師不能完成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標。
(三) 任務驅動法教學
教師在課前強調本課的重難點,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務。這種課堂教學的優點在于課堂自由,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缺點在于不能夠照顧全班學生的個體能力,好學生更優秀,而差學生濫竽充數、蒙混過關,同時課堂紀律松散,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三、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
(一)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支持者和促進者。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探索,有選擇性、創造性地選擇教材內容,采用高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愛好興趣相聯系,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幫助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則要自主地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創新思維,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能力。
(二)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善于結合創新性教育思想,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如學習《計算機的軟件系統》時,教材上知識單調地羅列了軟件系統的組成,不能滿足學生對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需求。教師可幫助學生在百度中搜索計算機發展方面的最新動態,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開闊視野,與其他學科很好地交叉滲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 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地區、學生個體的差異,信息技術教學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很難統一實施。教師可結合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軟硬件實施,成立課外信息技術興趣小組,根據學生的水平和需求分層次教學。如:水平低的學生練習打字,學習畫畫等基本操作;中等水平的學生學習Excel、Word等辦公軟件,學會制作PPT;高水平的學生制作網頁、動畫、程序設計。開展興趣小組的學習,即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發揮學生的專長和創造力,訓練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 競爭與合作式教學
教師可適當組織一些競賽活動,鞏固學習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如:在學習完Power Point后,將學生按照優、中等、差的原則公平搭配分組,每組3~4人,每組自由選擇一種水果,共同制作PPT,鼓勵插入音樂、動畫、超鏈接等,在課堂上公開展示,老師按照評分標準給每一組的PPT打分,評出最佳作品并給予口頭或物質獎勵。教師可對所有的PPT進行點評,指導各組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既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培養了各小組之間的協作能力。
教師可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在網絡、班級群或者是班級表揚欄里面展示,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和平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
(五) 多元化評價
態度和成果,客觀評價每一位學生的具體表現,積極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揚自身優點,正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增強學生的自信。評價內容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還要結合學生平時的態度、積極性、創新性等多個方面。
四、 結束語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和需求,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石偉蘋.優化信息技術教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教法淺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1):237.
[2]陳旭.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5):156-157.
[3]羅建茹.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2013,(10):235-236.
[4]鄭鋒.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隱性知識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5,(25):33.
[5]董麗華.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J].科教導刊(下旬),2016,(11):126-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