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并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持續的主觀能動性,對教育教學成果有重大影響作用。
關鍵詞: 教育教學;班級管理;課堂管理;良好行為習慣;主觀能動性
我們在日常談到教育教學問題上,通常會想到創新教學法、教學課堂安排等,然而,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持續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學生的自覺性),這主觀能動性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體現,而且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隨時隨處都能體現,這其實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務必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 教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 德育教育與課堂教育教學存在脫節現象。德育教育主要靠班主任去引導,但在日常課堂中班主任無法時刻跟進兼顧,而科任老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與教學,這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中會因教師或者課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學習態度甚至是在遵守紀律等各方面也有不一樣的表現。
2. 課堂中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是困難的、短暫且不穩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老師采用創新教學方法及各種教學手段所促使的,這就導致學生在面對不同教師或者不同課程的時候表現不一樣,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局限于課堂或者某個教師課程。
二、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務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這主觀能動性具備可持續性的特點。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是使學生能夠持續不斷地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保證,而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是教育教學的目標。
那么如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呢?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那么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要在兩個方面做到位:一是班級管理,二是課堂管理。
(一) 班級管理:最強而有力的管理便是學生的自我管理。
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班級管理的最佳手段,也是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同時也是德育的重要體現。
班級是一個集體,每一個學生都在這個班級集體中共同學習和生活。然而,在班級管理方面,在普通中學中,班級與班級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差別,有些紀律很好、學生上課認真,而有些則會差些,追究原因,也許有老師會說,尖子班和普通班自然沒法比。在中職學校中,也許也會有老師說,男生班難管點,女生班自然會好多了。然而,在我校中,有這樣的一個烹飪班,班中的男生占了大部分,不但沒有出現別的男生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逃課、遲到、散漫、集會列隊時紀律差等的問題,相反,他們能夠在沒有老師的監管和督促下,自覺列隊去實操室上課,集會也能自覺列隊點名進場,站姿挺拔,待人文明有禮,成為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呢?這個班的班主任分享了他的經驗,他說,在新生入學時便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習慣。這位班主任在班會課上強調紀律與學習都要靠個人的自覺性,而這個自覺可以包含很多內容,自覺遵守紀律,自覺服從集體,自覺學習等,這其實就是一種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班級管理的提升。
教育家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二) 課堂管理:良好的課堂習慣可以促進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成效
在課堂中,巡視整個學校的課堂,發現課堂紀律上會有很大的反差,有些教師的課堂管理不到位,玩手機、睡覺、聊天等現象屢禁不止,然而,有些老師的課堂卻能夠發現所有學生都在聽講并且參與到課堂中去。這雖然和老師授課的內容和授課方式、教學方法等有關,但筆者認為,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如果一位授課老師從一開始就在課堂中每時每刻都嚴格要求,那么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如,這個老師很嚴格,不能翹課、玩手機,或者說這個老師經常提問問題,必須認真聽課等。在這樣的一種心理暗示下,會逐漸地養成一種遵守課堂紀律、上課認真的習慣。
在教育教學中,促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其實就等于教會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學習,這能讓教學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把握好最佳時機,促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然而,很多時候,好習慣的養成難,壞習慣倒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導致教師在教學管理中困難重重,只有依靠外力(規章制度、老師的威嚴)強制性管理,而無法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所以,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時,應把握好最佳時機。
這里所說的最佳時機,那就是新生初來乍到的時候。現在的中學生都比較有個性、甚至是特立獨行、強調自我,但有一個特點,絕大部分人都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在面對新的環境或者新的人事物形成新的認知過程中容易養成一種新的行為習慣和心理思維習慣。也就是說,新生入校時,面對新環境、新課程、新老師,都容易產生一種依賴和信服的習慣。因此,上好第一堂課是老師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課堂習慣的關鍵所在。老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課程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新校園給學生的第一印象,等等,都為日后成為習慣養成埋下伏筆。
四、 及時、持續不斷的引導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保證
習慣不是一天可以養成,作為老師,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約束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時間引導學生課堂紀律應當如何遵守,第一時間讓學生了解本門課程將會怎么展開教學,第一時間引導學生應該怎么去學習。無論何時何地發現學生行為舉止不對時,要第一時間去糾正、去引導,不能拖延,不能等他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自動自覺、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而不僅僅是班規和學校規章制度,也不僅僅是靠老師的威信和督促。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種自覺性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自覺遵紀守法、文明禮儀、自覺學習等,這應當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所追求的最佳成效。另外,習慣養成與教育教學也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習慣需要在教育教學中促成,而良好習慣的養成能使得教育教學取得理想效果。由此可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教育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黃玉鳳,廣東省陽春市,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