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論語》“溫故而知新”的含義論述開來,例證“溫故知新”的“新”“故”關系,分析溫故知新的必要條件,闡明溫故知新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關系;例證;必要條件;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邢海濱(1973.9-),男,漢族,遼寧省調兵山市人,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1
一、溫故知新的含義及例證
《論語》為政篇第2-11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中 “溫故而知新”的含義,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故”的基礎上接受新的知識,基礎越牢,越有利于接受新的知識。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1]“故”是母體,在母體中就孕育著“新”。可是有時“故”就如蘊含有豐富寶藏的荒野地方,被人靜靜地遺忘了,如果我們很好的開發利用“故”,“新”就會很容易的顯現。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孔子學琴于師襄,反復的“溫故”,不斷地“知新”,這是很典型的例子。孔夫子如此,我們后學就更應該認真借鑒之,努力實踐之,我們也是能做到溫故知新的。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們粗略地一讀,感覺這是一幅畫:在一個廣袤的野外,白茫茫的雪地里,一個老人家身穿蓑衣在釣魚,很美的水墨畫。可是隨著知識的增加,生活閱歷的積累,若干年后我們再讀這首詩,你會感覺,這幅畫的氣氛很清冷,一個老人家孤零零的在大雪地里,周圍“鳥飛絕,人蹤滅”,一種孤獨寂寞之感油然而生。同時會不會和老人家有一些心理上的對白呢?——“回家吧,大冷的天。”再過若干年,你再讀這首詩,你會感到這個老人家很倔強,不怕嚴寒,孤傲地做著自己的事,你會感覺到一種不畏嚴寒,一種不屈服的力量在這個老人家的骨子里生發著——“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這才是柳宗元真正的自我性格,也許還有他的一種內心的斗士般的獨白!
由上可見我們不斷地挖掘“故”,對“故”反復咀嚼,反復體會,“新”就在其中。
二、溫故知新的條件
我認為在《論語》中還論述了“溫故而知新”的必要條件。
第一:“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要反復的溫習,實習,演習,要想“知新”,非得不斷地“習”“故”不可,非得勤演練不可。
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太重要了,“罔”,迷惘,沒有收獲[2],不思考,對于做學問就迷惘,糊涂茫然,如此談不上出新。
第三:孔子周游列國14年,顛沛流離,其為難時候如“喪家之犬”,可見孔子是有深刻的生活實踐的,孔子對社會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所以這也給我們啟示:“溫故知新”要有生活的閱歷,要有感性認識,對問題的深刻理解認識,有自己的獨到的,新意的見識,不只是紙上談兵,還需要生活的磨礪,生活的積累。
三、溫故知新的現實意義
論述“溫故而知新”也有現實的意義:
第一:文化自覺與文學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文化發展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3]如果我們不去“溫故”,數典忘祖,我們何來文化自覺?何來文化自信?我們現在的社會,物質豐富了,有些人精神世界卻空虛了。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忘了自己的傳統,實在是可怕。沒有了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家園,只剩下了一個物質的外殼,是要不得的。為此我們急需營養,這個營養就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4]我們要挖掘,保護,傳承它,這是現實社會的需要,自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第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今天,全球范圍的聯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全球化不可阻擋,經濟全球化浪潮澎湃,文化也不可避免的世界范圍內的碰撞,交流,對話,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失去了自我,沒有了自己的東西,拿什么和外民族對話,在世界上怎么會有話語權? 難道以后我們中華民族就是整天背著外語單詞,寫著拼音字母,看著好萊塢大片么?難道我們就過這樣的生活么?顯而易見,這是不行的!我們要繼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更談不上文化的創新發展。我們實在有“溫故”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了。
注釋:
[1]《論語注釋》p17。
[2]《論語全書》p25。
[3]《文化生活》p98。
[4]《文化生活》p62。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注釋》 中華書局 2006年12月北京第一版。
[2]思履 《論語全書》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4年4月第5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