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者們越來越重視傳統課堂教學的發展,積極發現問題并尋找處理問題的有效措施。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暴露出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學習積極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較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于怎樣構建高效生態課堂,利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去挖掘這片沃土。文言文高效課堂的建構,要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改善和提高語文課堂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以程翔的《琵琶行》為例,分析教學過程是怎樣在核心素養的關照下進行的。
關鍵詞: 課堂教學;文言文;核心素養;琵琶行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四個發展層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一個整體任何一個都是不可缺少的。
一、 課堂中核心素養的體現
程翔老師的《琵琶行》,《琵琶行》屬于文言文,教學活動確立了培養學生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剖析人物情感的能力;程翔老師啟發和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作者的比喻描寫手法,并從中感受這種手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帶領學生們去想象,達到思維能力上的鍛煉和提升。程翔老師的講授重點把握了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兩方面。白居易家境貧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經歷使他真切地感受到社會的腐朽和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二十九歲時考中進士,并懷揣著“兼濟天下”的崇高理想。他的詩歌都集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不堪言、社會的腐朽和統治階級的奢靡腐敗,也正因如此而得罪當權統治者和官僚,由此開啟了他的邊關生涯。與琵琶女的偶遇使他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壯志難酬,頓時愁意涌上心頭,相似的人生悲哀促使他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所有的辛酸和悲憤頃刻間迸發,躍然紙上,一首千古絕唱《琵琶行》由此誕生。課堂之上首先對作者的生平進行了簡要介紹,將《琵琶行》的寫作背景剖析展現給學生,為接下來接下來的文本分析和解讀奠定了思想基調。前期工作主要是帶領學生理清文章的發展脈絡,在對文章大意深刻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課文的分析解讀。
對課文的分析解讀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分析琵琶女與白居易的相似遭遇,二是欣賞這首千古絕唱的情感變化,三是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在分析琵琶女與白居易的相似遭遇時,提出了六個小問題,都是比較淺顯的,同學們能夠不費力的找出,文章中主要出現了琵琶女和作者這兩個人物,詩人通過對天涯淪落人感同身受的感嘆,將自己與這琵琶女的生平遭遇聯系在一起,而后讓學生思考白居易為何發出這一聲哀嘆。通過這三個小問題,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到琵琶女和詩人命運的轉折,以及情感的變化。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對詩中富有情感的詩句加以體會,并與小組內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悟出蘊含的情感,這樣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詩歌賞析的把握能力。
其次,程翔老師帶領學生總結文章對音樂描寫所運用的手法。第一就是運用比喻的手法:“大弦嘈嘈……落玉盤”,勾勒了一幅生動的畫面,給人無窮盡的遐想,形象地表現出了音樂的柔美旋律和韻味。第二就是體現在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把琵琶樂聲的節奏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第三就是對比的手法,有聲無聲的結合得到一種完美的體現;第四就是通過情感來體現音樂,每一弦都是那么的悲切凄涼,似乎是在訴說自己這一生難言的志向,其中心情的壓抑與弦聲的低沉婉轉的述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第五是把無形的美妙琵琶曲化為有形,將所有的情感勾勒成一幅畫,文章的發展脈絡自然清晰明了。程翔老師對文章的解讀和情感的挖掘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
二、 課堂核心素養思考
本篇課例的最明顯特征就是在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盡進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在教學過程中,程翔老師引導學生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對語言文字的深入挖掘來帶動學生感受作者的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激發其審美想象,進一步提高學生審美鑒賞的意識和能力。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能自覺分析語言的意味。學生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與提升。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傳承與理解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責任。縱觀如今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大多數老師不厭其煩地教授字詞、語法和翻譯,嚴重的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程翔老師充分的肯定和踐行了學生主體的理念,將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切實提高文化、審美、語言和思維幾方面的能力。許多老師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去關注各個要素及詩人的情感。如果說這種教學模式不加以改變的話,學生對文章的自我理解能力是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的,最后變成了“看熱鬧”。
程翔老師提倡教有學理的觀點,語文教學應遵循一定的道理。語文教學又屬于教學與課程的范疇,必須體現教學論與課程論的原理和法則: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內化與生成;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生成和發展;轉變教師單純“教教材”的觀念,充分體現課程的功能;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體驗與內化生成。教師本身的文化底蘊至關重要,程翔老師教有學理的理念早已種下,他的課堂致力于在豐富的文化內涵中挖掘文本的美育,以此引導學生去審美鑒賞,通過語言這一媒介來傳達給學生,進而學生通過對文化背景的思考來體悟作者的情感。這一教學過程是語言分別與思維、文化之間的雙向對接的過程,并進一步完成審美的轉換。
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切實提高學生在語言、思維、鑒賞、文化等四方面的理解能力。高中語文高效生態課堂的構建是當今文言文學習的重中之重,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應該得到教育者們的充分重視。對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視和培養是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要求與趨勢,鑒于此,教學的三維目標需要統籌兼顧,并重前行。程翔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觀念,使課堂教學活動“活”起來,實現了高效的帶動學生學習和發展。
作者簡介:
王圓圓,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