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內外部金融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壓力加大,管理疏漏、內控薄弱的問題時有發生,操作風險愈加呈現點多、面廣、起因復雜、花樣翻新、治理難度增大且難以根治的特點,甚至威脅到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根基。為此,進一步認識操作風險的危害,有效應對防范日益復雜多變的操作風險,并對銀行的操作風險進行有效管理,仍是個亟待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操作風險 合規經營 發展基礎
近年來,全國金融行業資金挪用、理財私售、內外欺詐等案件頻發,不管是國海證券的“蘿卜章”事件,民生銀行的“假理財”案件,還是農業銀行員工涉嫌非法套取票據的重大風險事件,都已引發了廣泛社會負面影響并持續發酵。當前銀行風險防控形勢復雜嚴峻,操作風險已逐漸成為商業銀行主要的風險形式。在當前操作案件風險高發的現實背景下,商業銀行有必要仔細研究這類事件的起因和對策,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以保障行業的穩健發展。
一、操作風險的定義及主要表現形式
操作風險指源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為失誤、系統故障或外部事件所引發的損失風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主要表現為:
欺詐類。包括內部欺詐、外部欺詐以及內外勾結欺詐三種形式。
漏洞類。包括組織與人員漏洞、合同漏洞、產品漏洞、執行漏洞等幾類。
外部事件類。由于戰爭、地震等災難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資產的損壞或損失。
當前操作風險高發的環節主要集中于欺詐類事件、組織與人員漏洞、操作執行漏洞等3-4種類型,不論表現形式如何,歸根結底都表現為制度或管理的弱化、缺失、對內部規章制度和外部監管規定的逾越。銀行業是高度監管的行業,許多看似繁瑣嚴苛的規定,背后都有慘痛的歷史教訓,合規對銀行業來說尤為重要。
二、內外部操作風險事件產生的根源探究
經營銀行歸根結底是經營風險,在當前操作風險高發的態勢下,銀行機構該如何有效預防、管控和化解?首先要從風險的根源談起:
(一)外部金融市場風險的高度聚集
外部環境方面,伴隨著近年來金融行業日新月異的規模壯大與創新發展,一些亂象也四處叢生。脫離實體經濟導致的資產泡沫;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高度融合,動輒爆發上億元的金融大案;“錢荒”、“錢緊”、“資產荒”、“房貸熱”相繼出現,顯著增加了金融市場運行風險,一定程度上威脅到系統性、區域性金融穩定,也易于誘發了從業人員借工作便利為個人謀取私利而違章違法的主觀故意和道德風險。
(二)監管體系尚不完善,部分監管法律陳舊。
監管體系方面,我國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主要偏重于合規性監管,相較來說風險性監管不足,同時缺乏完善的監管法律和體系。如票據法律制定于上世紀末,當前票據業務發展日趨電子化,票據實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日益突出,缺乏對電子簽名法律效力的認定等,票據法律明顯滯后于票據無紙化發展趨勢;再如,我國《金融違法違規處罰辦法》適用處罰的情況已經滯后于金融實務的創新發展,金融違規成本整體偏低,難以有效震懾金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三)內控機制執行不落實,內控機制形同虛設。
內部管理方面,在商業銀行內控機制日益完善、幾乎無漏洞可鉆的情況下,一些正規金融機構各種操作風險事件卻呈現多發狀態,社會影響惡劣。根子就在嚴密的內控機制執行不到位,使銀行內部防范機制成了如同“稻草人”一般的擺設,無法產生威懾力。
首先,操作風險事件折射出一些商業銀行存在著內部各個管理環節脫節,失職與責任追究、獎勵與風險評估脫節,部門間缺少相互制約的機制,部門和員工配合不到位,重要崗位定期輪崗制度得不到落實,造成員工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員工間放松了風險防范,以“信任”代替崗位制約,甚至“合作違規”的現象,以致出現違規、造假鉆法律的漏洞,更甚者出現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
其次,部分銀行重要業務多人授權監督制度形同虛設。授權制度執行隨意,業務主管不僅不能及時糾正或制止違規行為,甚至還帶頭違規;或者與相關人員合作違規,以至違規行為屢禁不絕。
再次,一些商業銀行內部自查自糾機制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由于部門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上級行對下級行的監管流于形式,對員工違反禁止性行為規定的行為排查較為粗放,即便發現問題也是內部處理。一些從業人員由于外部警示教育的弱化和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舍棄和犧牲了風險控制,甚至失去自己的道德標準,不斷地試探著行業道德底線。
(四)部分金融機構高管人員偏離了中央戰略部署和經營導向,經營風格趨向激進。
激勵約束方面,我國金融機構均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和規范的公司治理機制。但一些金融機構管理人員偏離了中央戰略部署和經營導向,經營風格日趨激進,追求拼規模、跑馬圈地式的外延擴張,往往伴隨著經營行為的短視和風險管控的滯后,最終偏離了穩健合規的發展軌道,甚至走向不歸路。而目前金融系統盛行的跳槽風,一些“金融人才”在經營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金融機構間頻繁跳槽的通道暢行無阻,最終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危害。
(五)銀行自身“識假”與“防假”能力不足
隨著互聯網、電信業、科技業的快速發展,加上經濟下行期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各類金融詐騙犯罪在全國發展蔓延,新型金融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其危害性、復雜性和嚴峻性不言而喻,銀行業從上至下各個層級“識假”與“防假”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水平提質升級已是迫在眉睫。
三、當前防控操作風險蔓延的對策探討
(一)健全完善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
針對相關法律法規不適應金融業務發展演變需要、金融違法違規成本過于輕微等問題,監管當局有必要修訂相關條款,刪除不符合實際的條款,補充立法空白地帶的約束和管控,健全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適應行業發展新常態的需要。endprint
(二)金融機構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相對平衡
商業銀行要持續推進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和內部激勵與約束機制改革。對業務骨干、改革先鋒,能力超群的領導者,不僅僅是要求對外在強制性規范的簡單遵從,而是鼓勵遵循科學規律、客觀規則的基礎上的創造性探索,通過提高風險、內控類管理指標在業績考核中比重,改變單純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考核理念和數據至上的考核模式,兼顧質量與效益,將一系列強制性的外在約束機制,內化為管理人員自身自覺遵守的標準和規范,堅守規范的操作和有質量的發展。金融同業范圍內可考慮建立類似于個人征信系統的金融行業人員誠信檔案,記錄金融行業內行政處分、處罰記錄,以供金融企業人才流動與招錄中參考使用,促進從業人員誠信從業、減少個人失信行為。
(三)強化有效金融機構內部自主監管
當前,監管部門已對違規經營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加快了處罰節奏,一場整治亂象、防控風險的監管風暴席卷金融業。銀行內部的風險監控力度也應用加強,配合外部監管的實施,通過風險等管理部門嚴肅貫徹監管要求。一要以風險防控為主題開展教育活動,傳導合規文化。宣傳業務中的風險點和典型案例,以案例分析、問題點評等形式,列示合規底線、列舉低層次控制缺陷和主要問題表現,抓關鍵問題、抓機制建設、抓氛圍倡導,強化風險的事前主動防控;二要突出重點,開展多部門聯合排查。更新完善風險排查問題庫和風險排查手冊,成立關聯業務的聯合檢查組,抓整改、抓治理,實現整治工作常態化,抓預防、抓問責、建立監督舉報機制和懲戒機制;三要對區域、行業、產品、客戶開展周期性的監測分析,對員工、客戶開展周期性排查,從制度、流程角度與外部監管要求、同業操作模式等進行對比分析,對柜面人員、離職人員、員工行為等重點環節加強內部管控,加大審計力度,強化行業審計體系建設,抓好事后監督。
(四)夯實風險管理和合規遵循文化氛圍
管理失靈從根本上來說是文化的失靈。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信用的保障,合規遵循是銀行經營的前提,當前隨著技術創新和金融脫媒帶來的金融模式創新與觀念解放,金融產品面臨流程整合、重塑與再造。其中潛在的新型操作風險(或者要素)如果控制不到位,容易產生傳染和放大效應。夯實風險管理和合規遵循的文化建設已是迫在眉睫。
一是端正理念。各業務條線主動適應監管形勢,準確理解監管政策,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意識和水平,并且進而以監管文化為準繩,全面調整、提升企業文化體系,讓全員一致、嚴防死守的風險控制與合規觀念真正成為銀行業搏擊風浪的“定風石”。
二是勤練內功。提升條線化、專業化的業務管理能力,不斷夯實自身的業務流程、業務布局和業務能力。必須順應互聯網、大數據發展趨勢,以信息科技系統的建設和運用為重點,通過互聯網征信、大數據分析等各種先進手段,有效識別、規避、控制和管理操作風險,保證業務健康發展。
三是鍛造文化。切實增強風險意識,持續營造合規文化,把“風險文化”“合規文化”的“軟約束”融入到剛性的規章制度中,細化、完善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使文化成為的自覺行為和自律準則,及時穩妥化解風險隱患,實現風險管理、激勵約束機制與文化導向的優勢互補。
(五)切實提高“識假”、“防假”和“打假”能力
當前銀行面臨的行業性欺詐形勢不容小覷,一要建立行業性的客戶風險模型與風險監測體系,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多方交叉驗證客戶信息資料真實性,做到客戶風險實時監測,提升風險防控水平;二要探索實現對欺詐風險的信息化管理。對接公安欺詐風險信息庫,將不同行業、不同銀行間欺詐風險信息串聯,實現數據共享與聯動防范機制;三是建立并運用反欺詐識別、評估、監測、控制和報告管理流程,實施操作風險關鍵指標監測與控制評估。
參考文獻
[1]蔡寧偉.操作風險的誘發類型與前瞻性防控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5年第4期.
[2]孫開連.操作風險防控的理念轉變和對策[J].《中國農村金融》,2017年第6期.
作者簡介:郭晶(1969-),男,漢族,云南昆明人,畢業于南京審計學院,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云南總審計室,研究方向:內部審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