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彪
摘要:財政透明是新時期責任型政府建設的“底線標準”,是確保人民群眾具有參政權力的基本前提,是避免財政資金浪費以及貪污腐敗行為的制度保障。事實上,國家政府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財政問題,也致力于財政透明度改革,頒布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目標不斷努力。文章主要從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角度出發,探討財政透明度對其的影響和相應的提升途徑,以此說明推動財政透明度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財政透明度;財政資金配置;提升途徑
所謂財政透明度,即向社會公眾最大程度公開政府相關信息,如政府職能結構、財政政策意向、財政預測等,并確保公布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及時性和可比較性,以便金融市場及選民能有效估計政府的財政地位以及其活動的真實成本與收益。此定義是1998年George Kopits與Jon D. Craig提出的,主要從會計透明度、制度透明度以及指標和預測透明度三大方面展開了詳細論述。但財政透明度最重要的就是對“度”的把握,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準確判斷其對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產生影響,也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一、設定模型
本文基于理論分析框架設定如下模型:
effit=ait+a1tranit+a2rtrit+a3reit+Xit*λ+μit
其中,effit表示第i年t省市的財政資金配置效率;tranit表示財政透明度;rtrit表示人均預算內財政轉移支付;reit表示人均預算內財政收入;Xit表示控制變量;μit表示殘差項。
在選擇控制變量方面,不同專家學者有著各自的考量,Grosssman(1999)認為,管理與監督成本和人口密度呈負相關,即居民規模不斷拓展會給政府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上帶去規模經濟;Hamilton等(1983)認為,財政支出效率受地區居民給政府施加壓力的影響,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能給政府施加壓力的能力,同時外商投資也十分關注這一點;陳詩一等(2008)認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或是財富水平較高會對支出效率產生正面影響,因為富裕居民會給政府施加更大壓力以達到滿足自身共同服務需求的目的。故本文主要選擇以下四種控制變量:人口密度(pd)、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redu)以及外商投資總額(FDI)。
二、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級地區2010~2015年的相關數據,具體選擇包括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內的30個省展開分析,除開西藏地區和港澳臺地區;財政透明度數據主要來源于上海財經大學公布的2010~2015年的《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財政資金配置效率主要通過產出法進行測算;控制變量、財政收入及轉移支付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財政統計年鑒》。至此,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均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財政透明度對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影響
在進行實證回歸分析時,為確保結果穩定可靠,本文對設定模型里的變量均取對數,選擇廣義最小二乘法估計面板模型,選擇經過Hausman檢驗的固定效應模型。為確保數據的可比較性,同時給出了隨意效應模型和混合回歸模型的結果作參考,并科學分析時間差異,以此檢驗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相關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固定效應模型和時間差異兩者的變量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基本保持不變,回歸結果比較穩定可靠。財政透明度回歸系數為負且均不明顯,這說明當前我國的財政透明度難以有效提高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需要進一步采取相關措施,充分發揮財政透明度對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積極影響。
四、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提升途徑
(一)完善法律法規
財政透明度與財政支出績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良好、完善的法律環境才能為財政透明度的提高作保障,進而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事實上,黨中央和國務院也針對財政透明度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在具體執行時卻不夠嚴格到位,存在相關信息公開范圍不廣、內容不細、區域間信息公開差距大、或是并未完全公開績效評價結果等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在法律層面上缺乏有針對性的約束力。故黨中央和國務院應針對相關信息的公開內容、、范圍、程序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要求各個地區嚴格執行。
(二)充實公開內容
就當前國家的治理架構來看,財政支出不僅包括資金的產出效率,還包括資金的使用效果,和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當前財政資金支出相關信息的公開基本都集中在人大財經委員會層面,即便有部分向社會公眾公開的信息,內容也很粗略,缺乏實質性。故建議國家應向社會公眾公開更加詳細和全面的績效評價報告,包括相關評價結果。并且和評價結果有關的各類指標和相應說明都應一同公布,充實公布內容,提高財政透明度。
(三)推進預算績效
預算績效管理作為我國各個地區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對財政資金支出結果的有效控制。為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應進一步拓展績效管理模式,設定各種支出項目的預算績效目標,并制定配套的審核與批復制度,推行集預算編制、預算審批、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為一體的全面性的績效管理工作機制,并確保整個過程的公開透明性。只有進一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才能有效強化政府的治理水平與能力,獲得社會公眾的更多支持和認可。
(四)完善公開方式
進一步完善公開方式能有效提高財政透明度,使得財政支出資金的配置更加合理與高效,對政府而言,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的工作質量也會更高。在信息網絡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各種各樣,政府也應充分借助網絡的普及,拓展財政相關信息的公開方式,開辟各種良好渠道供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具體而言,政府可借助網絡的傳播優勢,重點推行“互聯網+政務”的公開模式,促進實體信息公開平臺到網絡信息公開平臺的轉變,強化信息公開的集中性、內容的透明性以及形式的網絡性。同時,加強門戶網站和綜合新聞網站、實體行政服務中心以及商業網站之間的溝通互動,使得信息公開方式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財政透明度的高低會影響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同時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過度公開財政信息增加信息泄露風險,給有心人可乘之機;信息公開度不夠,也難以有效推進財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在進行財政信息公開的時候必須把握好“度”,合理的公開度才能有效提高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燕,王曉.國家治理視角下我國地方財政透明對財政支出效率的影響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6(11).
[2]梁城城.我國財政透明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6
[3]李丹,裴育.財政透明度對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影響研究[J].財經研究,2016(02).
(作者單位:肇東市財政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