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個性,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道德觀等等。基于此,本篇文章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高效課堂構建這一課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現實意義提出了幾點措施建議,以期能夠為各位教育界同仁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以此來為初中生的日后發展打下夯實基礎。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構建途徑
一、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構建意義
對于初中生來說,高效課堂的構建應當達到以下的三個標準:學習效率提升、教學效率提升、考試成績提升。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懵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模式尚未發展成熟,十分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通過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課堂,不僅有利于初中生盡快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念以及世界觀念,而且還能夠讓他們切實地了解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讓他們的內心世界得到進一步升華。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者應當肩負起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責任,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一方面要想盡一切方法來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密切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化表現,虛心聽取由學生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二、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
(一) 賦予課程內容以科學性,讓學生快樂學習
1. 保證論據的科學性與充分性
絕大多數的初中生都非常的崇尚且信奉科學,教育者應當牢牢把握初中生喜愛新鮮事物且接受能力快的特點,帶領他們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來理解教材內容。例如在教授《自我新期待》一課中“人的潛能是巨大的”相關內容時,教育者應當一改往日大量引用名人名事的方式,通過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展示人腦的科學研究視頻,讓學生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來了解人類大腦有著十分巨大的開發空間。而后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來理解理論知識重點,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將學生對于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
2. 凸顯出教材的實用性
科學的最大作用就是將其所對應研究領域中的現象加以合理解釋,從而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基于此,教育者必須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道理的重要性,從而將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理論知識科學合理化地展示給學生。首先,教育者要引導學生理解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現實意義,結合他們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思想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其次,教育者還要懂得聆聽學生的苦惱和心聲,幫助他們靈活運用在思想品德課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
例如在教授《師生交往新觀念》這一課程時,由于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著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應當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盡可能地放松下來,引導學生講述一些自己對老師的想法和意見。而后,教育者要放低姿態來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認真對待由學生所給出的諸多建議,并在班級中逐一解決由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通過此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和進取精神。
(二) 打造開放課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很多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過于單一且死板,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能夠盡快改變現狀,教育者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特點來靈活設計教學活動,如果在課程中遇到了存在意見分歧的教學內容,教育者應當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知識點,以此來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教授完《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這一課程以后,教育者就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一場辯論會,讓學生共同探討一下:在二十一世紀中,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小康時代,是否還需要延續“艱苦奮斗”的精神呢?持正方意見的學生表示:物質條件的富足并不代表著精神層面的富足,艱苦奮斗是反對鋪張浪費與享樂主義,因此是現代人所不能或缺的優秀品質;持反方意見的學生表示:艱苦奮斗就意味著放棄我們用汗水換來的優質生活,既然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提高了,就沒有必要再去將艱苦奮斗時刻地掛在嘴邊了。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此堂課程的教學重點,而且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與創新意識。
(三)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帶領學生探索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多多引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案例,讓學生立足于當下來掌握做人的道理,懂得怎樣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知曉善惡、明辨是非。
例如,教育者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當中來對基層居民進行走訪調查,通過面對面采訪的方式來了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在這一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很多寶貴的生活經驗,而且還能夠讓他們認識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對未來的校園生活產生更多的積極動力,拿出更加飽滿的熱情來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魏萍萍.提高學生運用思想品德知識的遷移能力[J].課程教學研究,2015,(12).
[2]盧遠志.讓生活成為教材——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淺析[J].貴州教育,2015,(22).
作者簡介:
孫東方,教師,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第十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