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
【摘要】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能力一、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傳統課堂上老師是絕對的權威,老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老師的言語不可置疑,而孩子卻是有問題不敢問,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說上臺去展示了,老師站在講臺上嘶聲力竭,孩子卻是昏昏然。在這一點上,某學校可以說創造了“教育神話”,每節課前,課代表把教學任務提前分配給小組長,小組長指揮安排組員全員參與到預習準備中,展示時“臺上”學生或表演、或辯論、或歌唱、或講解,“臺下”學生或蹲、或坐,地上、課桌上、板凳上擠滿學生,看著很亂,其實徒弟都是主動跟著師傅的。學生的發言不用舉手,站起來就說,誰聲音大誰就先說,說完自己坐下另一個接著說,這里的課堂完全是學生的舞臺,其精神之抖擻、精力之集中、思維之活躍,令所有人為之驚嘆不已。孩子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主動的學習、積極的思考,高效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中的助手,有困難的時候給學生一點點啟發,引導他們繼續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我認為,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大膽放手,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課堂的行為,必須充分考慮到是否做到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保護學生,是否遵循著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是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務。是否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語文課的性質定位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語文的交際作用不但不會減弱,反而越來越大。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去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語文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這個語文的新性質給語文學科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方向。關鍵在二者的統一上,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統一較難。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同時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笨傊?,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要轉變意識和思維。提問和質疑并不是挑戰教師教學的權威,而恰恰是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的表現,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習慣也是基礎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四、加強訓練,提升語文能力
拓展練習并非課后的題海戰術,而是注意拓展練習的有效性。首先,練習要有創新性,結合所學課文設計的拓展練習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教《月光曲》時,設計的練習是:請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田園》,談自己聽鋼琴曲《田園》時的所思所想,再寫成一篇小短文。這樣的題型把課文與拓展練習聯系起來,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學生的作業要精選有針對性的題型。例如學生經常把“戊、戌、戍”等字混淆,就可借助句子有意識地組詞填空,以便鞏固這幾個字。另外要根據練習中常犯的錯誤,改進備課與教學的過程,真正形成創新的高效教學模式。
五、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鍛煉他們駕馭一節課的能力,以此提升組織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能力較強的有特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這之前,一般要對上課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備課,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等,學生還可以向教師詢問與上課有關的問題??傊?,為了上好課,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愿,大顯身手,包括對教具的使用。最后,學生還要把自己所講的內容,以提綱的形式整理下來,也就相當于教師寫教案。無比的熱情、極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使上課的學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講臺時,教態自然,語言流暢,儼然一位"小老師",教學氣氛十分活躍,大家都認真傾聽,也樂于表達,教學效果令人欣喜。一節課不僅調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他們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樂學中提升能力。
總之,掌握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解決這些問題,就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曉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金旭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