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閉樂華
【摘要】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必經之路,校企合作育人符合實際發展要求,體現了“實用”為主,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探索符合各類專業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的財會專業由于自身特點且須服務地方經濟,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必須有其自身的特點,探索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 財會專業
據麥可思研究院2016年出具的研究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1.7%)與2014屆(92.1%)和2013屆(91.4%)基本持平。2015屆大學生未就業人群中,52%的人處于求職狀態,31%準備國內外考研、考公務員、準備創業和參加職業培訓,17%不求職也無其他計劃。這些數據顯示大學生就業取向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現象,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多元化多層次就業需求下進行轉變。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改革方向要求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近半數高校要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應用型”辦學定位,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使命,服務地方經濟的高等院校。因此研究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服務地方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
應用型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滿足地方經濟需求,對經濟產生影響的各項因素研究后,與相關行業的企業進行交流合作,共同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圍繞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區域特色優勢(如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等)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重大戰略,加快建立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技術創新、萬眾創業的一體化發展機制。
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將理論轉化成生產實踐應用,既要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觀念,又要以質量為重的理念。在新經濟形勢下高校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等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及時更新,全面提高本校的教學水平。各專業應與地方特色相結合,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體系建設核心是實踐教學。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特點
財會專業是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以深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為基礎,具備扎實的財會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掌握各種財務專業技能,對相關的財務數據資料進行處理。在企業或組織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結合國家宏觀環境,進行分析、評價與預測,最終出具財務報告。財會專業學生就業面廣,技術性強,就業前景樂觀。就業后福利待遇也相對較高,因此就業后工作穩定。財會人員屬于企業的核心人才,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地區對財會人員的層次需求也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對財會人員的要求需要不僅要求財會人員能夠對數據進行處理,并且能對風險進行合理的評估和專業鑒證,最終出具相關的財務報告。
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校企合作”發展現狀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慢慢被重視,能夠使得校企雙方獲得“雙贏”。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知識面的提高,企業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水平解決企業自身存在的困難結癥。然而由于財會專業自身的特點,造成了校企合作中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時,不能真正接觸真實帳目,也不能進入財務部門進行相關財務的操作。實習流于表面,未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具體體現在:
(一)校企合作內在動力不足,合作浮于表面
由于學校和企業創辦的初衷不同,因此各自出發點不同造成了企業以投入、產出作為衡量的標準,加上財會專業自身的特點,使得雙方簽訂實訓基地協議,只有協議沒有具體實際內容。當學校向企業發出學生實習需要,大多數企業都要求在不影響企業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允許學生進行參觀。甚至有些企業在工作場景外設置玻璃門,學生只能在玻璃門外走馬觀花式參觀,達不到預期效果。并且財會人員是企業的核心人員,一般穩定性較強,造成了企業對一般的財務人員需求不高,因此企業對此類人員的需求較少,企業對此方面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夠,未能真正實現產教融合,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學校與企業、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對接
在校企對接上,一是財會專業自身的特點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由于財會專業對技術性要求很強,學生必須接觸到企業的真實財務報表和相關的憑證才能真正得到鍛煉。但是由于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時間短,企業不愿意把自己真實賬務展現給學生,只是讓學生做一些整理資料甚至是與財務不相關的工作;二是學校與企業對接空間有限。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產學結合的教學結構不合理,學校一般只是固定以第六、八學期假期安排學生的實習實訓;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由于長期受研究型高校的思維影響,高校的課程內容在編制上仍然表現出突出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傾向。即便教育部規定實訓課時要占總體學時的30%以上,但是實訓課程的設置也是應本課程的需要,制定單門課程實訓,或者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并沒有針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的特點來制定財會專業各個行業特色的綜合實訓體系。例如依據房地產企業的特點設置房地產企業的綜合實訓課程,依據服務業的特點設置的綜合實訓課程等等。
四、服務區域經濟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結合考慮,找到人才培養工作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需求的結合點,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在于解決“企業要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企業需要的人”這兩大問題。確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采取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修正,力求能夠保證和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水平,更好地發揮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地方經濟及各行各業企業服務作用。endprint
(一)注重校企合作獲取行業對人才需求的最新資訊,提升財會專業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高校在實施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企業了解行業最新信息,認識社會與市場的實時狀況,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制定正確的職業規劃,讓學生盡早地融入社會,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盡快適應和融入新環境。高校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了解地方各行各業對財會專業學生具體的技能需求,更好的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向應用型辦學方向轉型。
(二)對于“校企合作”財會專業核心課程及教材建設向對方經濟企業行業特點傾斜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教材是課程內容的具體反映與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校企合作應根據地方經濟各行業的發展周期和行業特點來進行修訂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及教材。并將校企合作企業的實際項目與財會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內容相融合,將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任務解決與技能掌握相融合,將項目的技術點和課程的重點、難點相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編寫適合本地區應用型本科院校各個行業財會專業的專題教材。根據專業-課程-單元的邏輯體系與崗位群相適應的目標系統。在人才培養進程中,學生的職業能力從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具體行業特點)梯次遞進。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結合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高校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但目前“校企合作”很大困難來源于企業參與熱情不高。原因是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很難立刻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難以實現“校企雙贏”的局面。因此,高校必須加強與企業合作,與企業一起進行“產”“學”“研”的研究,參與企業重大難題解決工作;幫助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員工財會類培訓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工作;并針對企業需求,采取“訂單式”培養,及時將優秀畢業生推送到企業;協助企業技術部門攻破難題等等,尋求“校企合作”雙贏的關鍵點,促進“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海軍,劉榮紅.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分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涂遠平,于惠鈞,羅誠安.獨立學院機電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5(1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教改課題:財會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7JGB480。
作者簡介:姚婷(1976-),女,漢族,廣西柳州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金融學碩士,經濟師、講師,研究方向:財務分析;閉樂華(1978-),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險投資、財務管理與控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