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加快農村產業發展,推進農產品上行,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數農村農產品上行障礙較大,運營困難,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農產品上行阻力原因,結合成功案例模式提出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核心競爭力;農產品上行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因此,加快農村產業發展,推進農產品上行,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數農村農產品上行障礙較大,運營困難,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農產品上行阻力原因,結合成功案例模式提出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的對策和建議。
一、農產品上行存在阻力的主要原因
1.農產品信息交流不對稱
由于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分散的環境,大多數仍然處于小農經營,產量小,缺乏企業化整合,導致農產品產出后與外界市場對接較難,加之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農戶盲目種植,優質農產品市場價格較低,農民“增產不增收”。
2.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
現有農產品絕大多是農戶自己種植和生產,規模小,標準不一,無法滿足對規模化、標準化要求高的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的滯后嚴重影響農產品上行的步伐。
3.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缺乏引導
農戶盲目種植和生產,產出后急于售出,忽視品牌化在電子商務中的重要作用。農業技術能力較弱,技術提升空間有限,品牌建設受到制約。加之農產品銷售大部分只是面向本地鄉鎮或縣域,很難走出面向更大的市場,就更加忽視品牌化建設問題。產品認證中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嚴重匱乏,認證環節和流程不健全。
4.農產品電商經營人才嚴重匱乏
大部分農產品電商仍是自主行為,缺少經營團隊。同時,既懂得互聯網、電子商務又懂得農產品經營的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只開店、不運營的現象比比皆是,農產品上行工作在人才和團隊建設方面缺乏競爭力,競爭優勢不足。
二、農產品上行成功案例
1.綜合發展型——麗水模式
浙江省麗水市是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香菇之鄉、中國田魚之鄉,它具有“國字號”農業特色名片達到17張之多。
麗水市通過農業“四化”建設實現農業產業綜合發展,推動農產品上行。規劃“生態化”:將農業定位為“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發展生態精品農業,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進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收益。生產“標準化”:政府出臺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制度,打造“舌尖上的安全”,推出“壹生態”生態精品農業信息化服務系統,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經營“品牌化:推出國內首個地級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采用“母品牌+子品牌”的方式經營,政府以自身的公信力做后盾。農產品進行品牌化運營,經營者從農產品的產前規劃、產中生產到產后銷售等各環節,均融人品牌化運營理念,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運營“電商化”:促進農業產業從傳統市場走向電商平臺,從零散銷售走向集群交易,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和核心競爭力。
2.政府驅動型——成縣模式
成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位于甘肅省南部、隴南市東北部。成縣縣委書記李祥通過微博為成縣鮮核桃做廣告推廣,名極一時。成縣農產品上行的運作模式主要依托政府驅動和政策支持。具體做法包括一是機構、政策和機制支持。成立專門的縣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全縣電商發展的協調和領導工作,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在網商創業扶持、物流快遞補貼、供應商獎勵等方面制定了配套的獎勵和補助政策,同時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協會引領、市場推進、金融支撐、媒體助力”六位一體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構建配套的電商服務體系。通過特色中國·隴南館、隴南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順通電子商務物流園和隴南農產品(核桃)交易中心等,保證農產品上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立電商學院積極進行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工作;依托多家龍頭電商企業共建農產品電商平臺。三是構建鄉鎮公共服務體系,重點落實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項目和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扶持農民創業,助力電商扶貧,通過網店帶貧、就業帶貧、平臺帶貧等方式打造精準扶貧的生態體系。
甘肅成縣通過“核桃”這一優勢品種,縣委書記帶頭,通過微信、微博等信息工具進行網絡營銷,“集中推、整體推”,成功帶動“成縣紫皮大蒜、成縣土蜂蜜、成縣手工掛面”等特色農產品走向熱銷,鼓勵全民電商創業,帶動電子商務的全面發展。
3.區位優勢型——秀山模式
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東鄰湖南省花垣、龍山、保靖縣毗,西南連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北接本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角距湖北省來風縣僅20余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依托區位優勢,建立完善的物流網絡,規劃物流配送區域,整合快遞企業,建立電商分撥中心和運營貨運調度中心,為農村電商搭建平臺,形成覆蓋全縣的武陵生活館農村電商體系。依托渝懷鐵路,聯動長江黃金水道和黔江、張家界、銅仁等空港物流資源,綜合發展公鐵水多式聯運,為農產品上行打通物流通道。電商方面,利用“武陵生活館”和云智網商城,實現商品“線下展示交易、線上網絡訂購”的互動營銷。建立“培訓+孵化+培育”人才成長模式,孵化具備專業技能的電商精英。
4.網商驅動型——吉林通榆模式
吉林省通榆縣地處松遼平原西部,地勢平坦,是目前國內品質最好的綠豆、葵花籽等雜糧雜豆原產地之一。政府大力扶持農產電商發展,推動與阿里巴巴合作,稱為全國第三個“千縣萬村計劃”試點縣,被商務部列入全國電子商務農村綜合示范縣。其主要運作模式是“政府背書+基地化種植+科技支撐+營銷創新”,采用副縣級領導包保的形式,同時成立專項基金,與農科院加強合作,調整種植結構,研發新品種,將農產品資源進行范圍和分類上的高度整合,立體化品牌推廣,開展大量的網絡營銷活動,提托各種公開活動載體,提高品牌曝光率。推行網店實體化,在城市開辟農產品體驗店,同時做為網上訂單的線下提貨點和線下銷售窗口。
三、促進農產品上行的對策建議
1.強化政府的整合功能
政府應積極支持本地農產品上行工作,發揮政府資源整合、宣傳推介的優勢作用,搭建平臺、構建體系、出臺政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補貼,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產業鏈,助力農產品上行。
2.開發本土特色農產品
對適合上行的農產品進行品牌孵化,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加強營銷宣傳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意識,與高校、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從形式上和口感上創新產品,構建優勢產品,從種植、生產到銷售實現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拳頭農產品。
3.打通農產品上行物流通道
電商發展,重點在物流。構建“縣一鄉一村”三級電商物流網絡通道,整合本地快遞企業和配送企業的物流資源,實現規模化配送,建設現代物流集散中心、現代智能倉儲物流中心,加強冷鏈物流設施設備的投入,重點規劃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降低農產品上行的物流成本。
4.建設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
農民生產盲目,產業信息不對稱是農產品上行的阻礙之一。通過信息平臺建設,對農戶發布消費者需求數據,可以根據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偏好指導農戶生產;提供生產資料信息,降低采購成本,打通“農產品上行、生產資料下行”雙向通道。
5.培訓農民、引進人才
人才匱乏是農產品上行的主要瓶頸。政府應積極開展農民培訓班,提升農戶生產的標準化意識、品牌化意識和規模化意識。同時,結合本地產品特色和物流基本情況,積極引進農業技術人才、電商運營人才、網絡營銷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等,為本地農產品上行工作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