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淑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的高速發展及MOOCs在高校教育中的廣泛流行,高校教育如何擺脫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束縛,高效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成為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MOOCs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進而研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教與學中的應用問題,旨在提高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效性。
【關鍵詞】MOOCs;高校;混合式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3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0-013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0.057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mixe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oocs
SUN De-shu
(College of Data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MOOC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how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and how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reform of mixed teaching mode become the key to chang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C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OOCs 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n studi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Moo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x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其中以MOOCs為代表的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由于MOOCs對傳統教學理念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契合了新時代下人們對教育的重新審視與認識,讓傳統的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同時也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教育教學如何合理地利用MOOCs進行教與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更廣泛探索的問題。
1 MOOCs的主要特點
MOOCs是一種新型開放式的網絡課程,它是由諸多愿意分享及協作以便增強知識傳播的學習者所組織發布的,傳播于網絡上的大規模課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規模大:大型網絡課程的在線特性,決定了它沒有空間容納度、沒有課堂管理制度的約束,可以接受沒有上限的在線人數。在線平臺的注冊用戶數以萬計,這種大規模的課程,才是典型的MOOCs。
(2)開放式:大部分MOOCs課程是免費的,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MOOCs課程。MOOCs將沖破傳統教與學的束縛,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使更多學習者受益。
(3)網絡型:MOOCs的受益群體不再局限于學校,隨著網絡廣泛普及和應用,學習MOOCs課程不再受地域和播放終端的限制,教室、圖書館、宿舍、公交車等環境,手機、iPad、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都可以實現播放學習,師生交流也可隨時隨地。
2 MOOCs對高校教與學的影響
MOOCs推進了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改革步伐,傳統的教學規范不再適合新型課程的發展。為了使當前高校教與學狀況得到改善,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交融,在高校傳統教與學中,應積極借助MOOCs,這將對高校教與學產生積極的深遠影響。
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MOOCs的微視頻每個約10-15分鐘,穿插測驗與練習,學習完成后通過在線平臺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簡短視頻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更佳,學習積極性更高。另外,MOOCs采取線上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可以不受時空條件限制,隨時隨地自主學習,這樣自由多了,同時對自覺性的要求也更高了。
2.2 創用優質課程資源,提高教學資源質量
MOOCs是教師教學成果的新展現形式,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的新體現,不同教師制作的MOOCs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和教學技能等不同。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將自己的MOOCs內容發布到網絡,在方便學生自學的同時,也提高了課程資源共享,豐富了教學資源,擴大了優質資源共享。在線的MOOCs,精益求精,各有所長,優質MOOCs將會受到越來越多學習者的喜愛,得到更多關注,從而提升了MOOCs教學資源的質量。
2.3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師教學質量
高校教師可以借助MOOCs教學模式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更合理地運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比如:利用線上資源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積極地改進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主而教師為輔的翻轉模式,即讓學生線下做好預習教學內容,課堂成為師生間、學生間互動交流的探討環境;充實教學,課堂內設立高質量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獨立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適當拓展知識點。由此可見,MOOCs的出現不但給高校教師提供了新的學習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不僅僅要變革傳統教與學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期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質量。
3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教與學中的應用
3.1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
MOOCs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可以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勢互補,采取兩者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便適應當前教與學的需求。高校教學包括知識教學、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踐教學和學生輔導等多個教學環節,知識教學、實驗教學與實訓教學中的示范性教學可以采用MOOCs教學模式來完成知識點的講授;在線練習、在線測驗、在線討論等模塊,實驗教學與實訓教學中的學生示范、實踐教學與學生輔導則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由教師線下指導學生完成。通過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使教師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時間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研討,對學生進行解惑答疑,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共同提升教與學的質量。
3.2 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計劃
很多高校可能暫時沒加入國際MOOCs平臺,但可以加入國內的一些優秀平臺,比如清華大學“學堂在線”、中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愛課程網、復旦大學與上海交大MOOCs平臺等。MOOCs已使高校認識到Bricks(磚塊)與Clicks(鼠標)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發展的未來,高校應借助MOOCs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優化面授教育與在線教育的課程設計,充分利用優質的MOOCs教學資源,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計劃,從而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3.3 設計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活動
根據MOOCs的特點,高校應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比如:設計線下任務,包括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拓展學習內容的準備、討論議題與課后作業等,學生根據學習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研讀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深化理解課程內容,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議題與作業;設計課堂活動,課堂活動既可以檢測學生線下學習情況,又可以現場指導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課堂活動設計包括課程內容和作業回顧、學習問題展示與解決、分組討論、課堂總結等;優化MOOCs資源,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時優化。通過以上教學模式,高校抓住教與學內容精華,定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4 結語
在MOOCs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它代表了現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潮流。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了傳統課堂,改變了傳統教學研討方式。在教學革新的大浪潮中,高校應積極主動吸取MOOCs的精髓,傳承優良教學傳統,擴大優質資源,調整人才培養模式,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當然,MOOCs環境下如何進行高效的混合式教學,有待于實踐者和學習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積極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程建鋼.MOOCs辨析與在線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4-1-4(3).
[2]蘇婷.MOOC的發展、特征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3]姚琪.MOOCs對傳統教與學模式的沖擊與破解之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6(8):123.
[4]劉增輝.當MOOC風暴來襲[J].中國遠程教育,2013,(14):13-19.
[5]王迎,劉驚鐸,韓艷輝. MOOCs在中國發展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4,(324):52-60.
[6]焦煒.MOOCs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14,(4):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