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林
摘 要:本文從生態課堂的理念出發,對足球頭頂球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體育課堂應該通過最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喚醒學生的運動學習自覺性,實現學生個人運動素養生態式的成長。
關鍵詞:生態課堂;體育教學;頭頂球;足球模塊;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12-0058-03
生態課堂強調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其核心理念就是通過最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做到關注人性、突出個性,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誠然,體育生態課堂也應該緊跟步伐,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本,遵循體育實踐課的教學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喚醒學生的運動學習自覺,提升個人體育運動素養,實現學生個體生態式的成長。
前一時期,本人有幸參加十校聯誼“生態成長”同課異構活動,課題是足球模塊的頭頂球。課后,市教研員與到場的市內外30多名體育教師進行了足球頭頂球的專題研討,收獲頗豐、感慨良多。隨后,緊繞“生態成長”這一理念,我對足球頭頂球的教學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一、任務驅動式教學,學習目標亦達成
閉眼問題是頭頂球教學的一個難點。球朝你飛過來,會閃躲、會閉眼,這是人的本能。學生在初學頭頂球時經常會出現閉眼的問題,大部分教師的處理辦法是直接告訴學生不要閉眼,鼓勵學生勇敢去頂,可是球來的時候,學生還是會閉眼。如何讓學生不閉眼呢?可以嘗試給頂球人設定任務目標來解決閉眼的問題。例如,兩人一組在練習的時候,一人拋球接球,一人頭頂球;接球人可向左或向右移動,拋球之前,可以給頂球人一個任務目標,“頂球的同時你要迅速報告我的方向,并用手臂指向我的位置”。這樣,給頂球人設定了任務目標,他就會為了準確報告接球人的位置而不得不去努力睜眼,也就在這種任務驅動下解決了閉眼的問題。
在頭頂球的提高階段,通過設定一定的任務,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在進行頂平球、頂高球、頂彈地球的教學時,教師一般會先告訴學生,頂球的中后部是平球,頂中下部是高球,頂中上部是彈地球,然后教師一一示范,最后再讓學生去練習。其實可以換種策略,在教學之前不告訴他怎么頂、頂哪里,只給學生設定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練習,同樣可以完成學習目標。以頭頂球一拋一頂的練習為例,拋球人只要告訴頂球人,把球頂到我胸前;把球頂高一點,頂過我的頭頂;把球頂到地上,讓球反彈給我。在頂球人練習的過程中,沒有告訴他頂到球的什么位置,只告訴他了一個目標,“頂到我的胸部”“頂過頭頂,頂高”“頂到地上”,學生會去自行調整頂球的位置去完成這個目標。只要目標達成了,學生也就掌握了頂出不同高度球的方法,也就知曉了頂球的位置。
在足球側頂球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先講解示范,然后再組織練習。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什么也不說,只是給學生提供練習的方法和要求。設置情景,A、B、C三人三角站位,A拋球,B頂球,C接球。A直接告訴B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把球頂給C”。B接到任務后,自然而然會去想怎么才能頂給C呢,要擺頭、轉體嗎?他會試著去完成這個任務,當他把球真的頂給C時,也就學會了側頂球。
所以,給學生一個任務,告訴他一個需要達成的結果就可以了。學生會自己想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結果。學生去想,做,到完成這個過程,是學生自己領悟的,是教師所不能告訴他的,學生學會比教師教會更具價值。教師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學更要學會自學。
二、適當降低要求,感受自由發揮空間
足球頭頂球第一次課,是解決學生敢頂且能頂出一定距離的問題。其實第一次課時,可以不講解具體的哪個部位擊球,只要告訴學生,把球頂給搭檔就可以了。不用管學生用頭的什么部位,只要敢頂,能頂給搭檔就可以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頂球的部位。
跳起頭頂球教學中,對于跳起,是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的,不設過多的框框,讓學生自由的跳起。課堂上可以不講單腳還是雙腳起跳,不講左腳還是右腳起跳,不講前后站立還是左右開立,不去強調起跳的姿勢。只要告訴學生在跳起的過程中完成頭頂球,就達到學習目標了。可能你會說,跳起頭頂球,需要強調起跳的姿勢,要雙腳起跳,要標準、規范。舉個例子,在排球扣球教學中,扣球難道都是雙腳起跳嗎?背飛不就是單腳嗎?在羽毛球運動中,殺球難道都是雙腳起跳嗎?單腳的點殺也可以呀。對待專業的隊員,我們要講標準、規范,可是我們面對的是普通的學生,能完成學習目標是重點。那么在進行足球跳起頭頂球教學時,老師只需要告訴學生跳起來用頭頂就可以了。學生是用單腳還是雙腳起跳,前后還是左右站立,可不加限制,自由發揮,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擅長和習慣的方式起跳,也可以達到跳起頭頂球的學習目標。
課堂上,適當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獨學、對學、群學,交流彼此的體驗感悟,互相啟發、互相促進,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學習的樂趣與自我的進步。
三、增加練習密度,學練貼近實戰
練習內容要貼近實戰,通過增加練習密度來增加運動強度,優于利用素質練習來進行補償。足球比賽中的頭頂球,又有多少是原地頭頂球呢?大都是運動中的頭頂球,所以在設計練習內容時,一定要盡可能地貼近實戰,增加運動中的頭頂球。例如,一人一邊倒退一邊拋球,另一人一邊前進一邊頭頂球;一人一邊前進一邊拋球,另一人一邊倒退一邊頭頂球。同時,也可以讓拋球人給頂球的同學提要求,頂到我的胸前,頂球人自然而然會去調整自己的動作和擊球部位。或者是頂高一點,頂遠一點,會自然而然去增加頂球的力量。或者頂彈地球,學生也會調整擊球的位置去完成任務。或者,拋球者把球拋高一點,告訴頂球人“跳起頂給我”“跳起頂給我胸前”“跳起頂給我彈地球”“跳起頂高頂遠”,都是可以的。在課堂上,可以隨時變化任務目標,讓學生的練習多樣化。這樣,練習密度增加了,強度也就增加了,收到的效果要比用俯臥撐、折返跑、仰臥起坐等練習內容好得多。教師要進行多樣化的設計,讓學生在多元、多向、多層次的互動中釋放天性,彰顯個性,快樂學習,自由成長。endprint
四、學會“有所可為”,亦要“有所不為”
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授體育運動技術。當然,自我保護和規則意識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比如,頭頂球教學中要求學生手臂架起,為什么?可以試著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歸納。學生會說,手臂架起時頂球有力量、跳起能保持平衡、可以爭奪防守空間等。可學生更應該知道的是,兩臂架起在比賽中是為了保護自己,學會進行自我保護。手臂可以架起,但是如把手臂伸出去了,且推到了別人,就是犯規,是不允許的。所以,讓學生知道為什么的時候,讓學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這一點更重要。
五、教師實時發問,引導學生歸因
在足球課堂上,當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錯誤動作或完成不到位時,老師往往會告知學生哪里錯了,然后老師做示范,學生嘗試改正,老師再給學生糾錯。其實,我們可以創新一下,比如,不告知學生對還是錯,而是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自己去歸因,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比如,當學生出現球砸臉的情況,這時可向學生發問,“為什么砸臉呀?”學生說,“球拋低了。”“那球低了怎么才能頂到呀?”學生說,“蹲下頂。”“對,降低重心去頂。”學生已經找到解決的辦法了。老師不用告訴他哪里錯了,也不用教他怎么做,只是及時地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學生會去尋找原因并找到解決辦法。再比如,球從頭頂上飛過去了。老師問,“球怎么飛了?”學生說,“頂到頭頂上面了,沒頂對部位。”老師問,“這個時候怎么才能頂到呀?”“退一下或跳起來能頂到。”無論是降低重心、退一下還是跳起來,都是移動取位去頂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去嘗試,慢慢學生就找到頂球的部位了,而且找到之后很有成就感。同時,也達到了學習目標。所以,讓學生自己去歸因,并尋求解決辦法,教師引導就可以了,收到的效果也好很多。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合作者和思想者,課堂上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親身體驗,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六、活用輔助教材,優化體驗環節
在準備或熱身環節,部分教師會設置頭頂球體驗環節,比如讓學生嘗試用頭頂球進行射門比賽,去激發學生對頭頂球技術學習的興趣。下面是一個案例,我們來分析它的優點和不足。設計方案:頭頂球單元,第二次課,熱身體驗環節。場地大小30米×10米,設置兩球門,6人一隊分兩隊,以手拋球的形式傳球,最后用頭頂球射門和頭頂球解圍,看哪個隊進球多。這個方案優點顯而易見,復習了頭頂球技術,跑動達到了熱身效果,而且嘗試和體驗了頭頂球射門。但是仔細觀察發現,部分學生在跑動和傳球,頂球的機會都很少,且不說頭頂球射門了,所以嘗試射門和實戰體驗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我們不妨對這個設計進行一下改造,場地縮小,變成10米×10米,設置4個球門,分2個隊伍,每隊2個球門,每隊可以進攻對方2個球門,同時守住自己的2個球門。這樣每隊的隊員既要守住自己的球門,又可以攻對手的球門,每個人的頭頂球次數明顯增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球,去體驗頭頂球技術,既達到熱身,又能復習頭頂球技術,獲得射門的體驗,效果要優于大場地。所以,輔助教材設計得當,對主教材的學習是有推進作用的,這也就要求體育教師要認真的鉆研教材,不斷優化教學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實踐教學更應該緊跟步伐,秉持生態成長的理念,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關注人性、突出個性、著重成長,喚醒學生內心的學習自覺,實現學生個人運動素養的提升。教師在授課之余,更應該思考如何將足球運動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使之成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足球運動,自覺地運用實踐課上教師所教授的方法,實現足球運動技術的個人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小平.打造小學體育生態課堂[J].體育教學,2013(7).
[2]王玉紅.生態成長在課堂——構建“生態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3(1).
[3]杜亞麗,陳旭遠.透視生態課堂的基本因素與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9).
[4]岳偉,劉貴華.走向生態課堂——論課堂的整體性變革[J].教育研究,2014(8).
[5]翁新波.新課改視閾下高中體育生態課堂的理論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6]申云霞.新課程下生態化體育課堂的有效構建[J].新課程(中學),2013(6).
[7]張磊,方小花.困境與超越:重構生態和諧的學校體育課堂[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