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江
摘要: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從提出以來,是備受密切的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和推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趁勢加強了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攻勢,嚴重威脅著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取向,其中新保守主義作為美國政府主要的價值取向,對于美國制定各種戰略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想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不受侵入,就必須要時時刻刻警惕新保守主義的滲透。
關鍵詞:意識形態;新保守主義;政治民主;經濟自由
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鞏固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是保障和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們要了解并剖析新保守主義思潮的主要思想,剝離新保守主義的偽裝外衣,時刻提防和警惕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滲透和侵入。
一、意識形態的內涵以及我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論述
意識形態安全,就指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觀念形態體系不受威脅、沒有危險、免遭危害,能夠維持正常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相對穩定與有序和諧的狀態,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本質體現[1]。意識形態安全關乎我國的國家安全,關乎我國的繁榮穩定,關乎著我國的長治久安。意識形態安全是構建國家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與核心之義,只有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了,才能維護民族的利益,才能維護國家的利益,才能使我國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穩步前進,繁榮昌盛。
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性質是由這一系統中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性質來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系統中主流意識形態反映的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我國要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就要堅持這一主流國家意識形態,以其為導向,為風向標,引領社會中其他的社會思潮,從而整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健康發展。
二、新保守主義基本觀點與我國現實性中的沖突表現
(一)關于政治民主問題的沖突表現
主張壓制民主是新保守主義在政治上的觀點,而我們則提倡民主。在越南戰爭期間, 美國社會發生了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和反戰運動,運動斗爭的矛頭直指美國價值觀和民主制度的弊端, 嚴重動搖了美國社會的根本。因此,新保守主義的代言人丹尼爾·貝爾認為, 當代最突出的問題是民主過剩、民主的混亂。民眾向政府提出太多的要求, 直接導致政府因“超載”而喪失其合法性或權威性, 從而導致整個社會混亂不穩定。然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根本的社會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問題,這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
(二)關于經濟自由問題的沖突表現
主張經濟自由,允許貧富差距是新保守主義在經濟上觀點,而我們則提倡經濟相對自由,看得見的手也要發揮作用,同時我們強調社會公平。新保守主義認為,政府部門不應該對經濟的發展進行過多的干預, 他們提倡以市場為主,讓市場自由發展,認為市場能夠調節好經濟發展,市場的供給關系能夠通過市場自發調節,不會存在問題[2]。如果政府過度對市場的運行進行干預,會損害利益主體的經濟利益,如果政府為了整個社會公平,對高收入群體征收過高的所得稅,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會損害其積極性。然而,我國在經濟上主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不能忽略政府的調節的作用,堅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相結合才是經濟良性、健康發展的途徑。同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效率與公平兼備的分配方案,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由全民共享,而非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獨享。
(三)關于外交問題的沖突表現
主張推行強硬的政策是新保守主義在外交上的觀點,而我們則強調互相尊重,平等相處的外交原則。這種思想者信奉“美國特殊論”,在他們看來美國的價值觀具有普世性,所有國家都應該接受美國的模式[3]。因此,在制訂外交政策的時候,采用非常強硬的手段強行推行美國的價值觀,推行自己所謂的政治民主。其實質就是搶占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高地,從而達到維護美國利益的目的。然而,我國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上,一貫堅持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彼此互相尊重、和平相處,同時求同存異、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權,體現了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三、新保守主義對我國國家意識形態滲透的手段
(一)強行推行意識形態霸權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強行推行其意識形態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范圍內無端制造和散播“中國威脅論”等荒謬的論斷,無端將我國推到國際社會的風口浪尖中去;另一種方式是,他們借助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乘著全球化的東風,極力的向我國傳播和兜售所謂的西方民主觀念和價值準則。他們通過不斷地丑化和曲解我國的意識形態體系,以期達到瓦解我國意識形態的目的。
(二)披著外衣的“和平演變”戰略
在當前的全球化國際貿易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就會利用與我國進行經濟貿易的過程中,使用經濟手段對我國進行實施壓力,力圖使我國屈服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同時,西方國家會通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將其經濟優勢地位逐漸的轉變成政治優勢地位,大肆鼓吹西方價值觀念,企圖達到逐漸“和平演變”我國的企圖。
(三)滲透個人價值觀念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國人接觸國外思想和文化的機會大大增加,西方國家就會將其奉行的個人自由主義思想通過文化包裝傳遞給國人。他們大肆的宣揚個人主義,大肆的宣傳利己主義,大肆的宣傳享樂主義,不斷地侵蝕我國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正處于對外界事物好奇的階段,對于網絡信息不具有甄別的能力,很容易被誤導,使其接受西方的個人價值觀念,淡化我國所推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非常危險的。endprint
(四)間接培育新的代理人
現如今國際間的文化教育交流非常普遍,這也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提供了便利。本身來說,國際間的文化教育交流有助于彼此間的發展和進步,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借助國際教育文化交流的機會,不僅不斷地培育本國的所謂的學術精英,將其推薦到國際社會文化教育交流的陣營中去,而且不惜重金對我國所謂的學術精英進行思想文化培訓和改造,使用各種方式,在國內培養一批在思想上接受西方價值觀,在政治上親西方國家的所謂的社會精英,企圖借他們之手爭奪我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
四、新保守主義與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契合之處
新保守主義思想的觀點雖然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相悖,但是其中也有部分思想與我國意識形態相契合,這也就是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夠侵入我國的原因所在。但是,我們必須清楚而且明確的認識到:一種意識形態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上的,一種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上的,它們是有根本區別的。
(一)經濟自由發展的契合之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客觀性,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志而發生改變,因此我們始終要尊重規律。同樣,市場經濟規律是客觀的,因此要給予經濟一定自由的發展空間,我們國家對于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作用轉變為決定性作用,就是對市場在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的肯定,也在不斷的強調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地放開、放活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個人有限自由的契合之處
英國當代政治哲學家柏林認為,自由有積極的自由與消極的自由之分,消極的自由即受外部約束的自由。在這一點上新保守主義與柏林的看法是一致的。然而,新保守主義對于自由的觀點,比柏林更注重消極自由基礎之上的“有序的自由”,這種有序的自由就相當于在消極的自由的基礎上加上自我約束的品德[4]。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也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不是無限的自由,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自由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自由是在一定框架下的自由。同時,我們也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充分的發揮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五、在我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下評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有其核心的價值內核,我們既要看到有利于我們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因素,也要看到新保守主義的價值本質在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推行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觀,從而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的本質。
近些年來,美國共和黨人屢屢獲得大選,使新保守主義思想長期占據美國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不惜利用重金組建自己的所謂的智囊團,建立各種所謂的學術交流網站,利用各種手段吸引瀏覽量,寄希望于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人[5]。網絡上也出現了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這些思潮通過圖書等傳統的散播方式和最新的互聯網技術等大量的傳播到中國,力圖爭奪對中國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如丹尼爾·貝爾的“意識形態終結論”等思潮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公然挑戰。
另外,西方新保守主義者也利用我國正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各種矛盾凸顯期的歷史條件下,插手我國國內出現的問題[6],近些年來,利用最多的就是人權問題進行破壞和顛覆活動,除此之外還利用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滲透到我國來。并且滲透范圍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展、由城市地區向農村地區蔓延,手段也變得更加隱蔽,不管是滲透的深度還是滲透的廣度都在深入和擴展。
因此,綜上所述,在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視角下,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新保守主義思潮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弊大于利。
[參考文獻]
[1]石云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2).
[2]鄭偉.美國新保守主義評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5).
[3]元簡.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國的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 1998,(2).
[4]葛忠雨.美國新保守主義的緣起與構成發展[J].文教資料,2006,(2).
[5] 蔡佳禾.退向未來—保守主義思潮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J].美國研究,1996,(1).
[6]駱沙舟.現代西方政治思潮評析[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頁.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