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棟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3-2015年間省級面板數據,就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對地區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總體上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促進了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考慮到地區間技術創新能力差異巨大,本文又分別就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對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不同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結果發現: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對不同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均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商貿流通業 技術創新
文獻綜述
部分學者分別就互聯網或者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了分析。喬新杰(2016)認為,傳統的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與高端服務業的融合可以有效創新經營模式,提升商貿流通業的創新能力。李靜(2016)認為,商貿流通業的需求側主要是服務業,供給側主要是制造業,因而應當創新需求和供給結構,從而使商貿流通業更好的服務于高端制造業,從而提高制造業的創新力。羅珉和李亮宇(2015)認為,互聯網的興起有效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認為互聯網能夠更深入的發掘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而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鄭文范和劉明偉(2015)認為,互聯網通過與不同行業的結合,有效推動了該行業的技術創新,并且互聯網有效解決了我國的創新困境,從而成為了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胡刃鋒和劉國亮(2015)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更容易得到傳播和分享,加快了各個研發主體的科技創新能力。
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就互聯網或商貿流通業創新的研究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而且還未有學者就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對創新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因而,本文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如下實證模型:
其中inno代表創新能力,valinter是互聯網發展水平與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的乘積交互項,controls代表影響城鎮化的其他控制變量。下標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 ε代表誤差項。
被解釋變量。采用各地區實際專利授權數的對數值(inno)來衡量技術創新能力。專利授權數越多,表明該地區投入研發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較大,而且能夠有效的轉化為實際科技產出。
核心解釋變量。互聯網發展水平與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的乘積交互項(valinter),可以有效衡量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水平。采用各省的互聯網普及率來衡量互聯網發展水平。采用批發與零售業實際增加值的對數值衡量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
控制變量。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選取了另外7個變量作為實證回歸的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pergdp),采用實際人均GDP的對數值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市場需求規模大,市場盈利機會多,因而企業和科研機構數量也相應較多,有利于促進該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金融發展水平(fina),采用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表示。技術創新的前期研發投入大,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如果金融發展水平低,企業難以獲取研發所需要的資金,則技術創新活動就難以開展。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對數值來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學教育人口占比*6+初中教育人口占比*9+高中教育人口占比*12+大學及以上教育人口*16)。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該地區培育的高技術研發人才數量的多少,進而影響到該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交通設施(traff),采用單位面積上交通總里程的對數值表示(交通總里程=內河航道里程+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里程)。交通基礎設施的便利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間以及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間的交流便利性,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服務業發展水平(third),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服務業往往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因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也較強,因而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該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外資流入規模(fdi),采用港澳臺及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外資企業在東道國投資生產過程中也會進行相應的技術創新活動,進而對當地的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
(二)數據來源與描述
本文實證回歸中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和2003-2015年期間的《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其中互聯網普及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中心提供的歷年統計報告。表1為本文回歸變量的基本統計信息。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整體數據進行的固定效應面板回歸,得到了基本的實證回歸結果顯示在表2中。由表2的第(1)(2)列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時(valinter)顯著促進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由第(3)列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各自的獨立發展也能夠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信息和技術知識在各個地方得到廣泛的傳播,企業為改進技術所需要的知識參考更為便利,進而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改進和創新能力。商貿流通業是促使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得到有效溝通的中介者。隨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的產品能夠更為便利地銷售給消費者,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個性需求,必然會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研發,提升自己生產新產品的能力。當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時,互聯網技術能夠在商貿流通業得到有效的應用,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的管理和創新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互聯網技術在商貿流通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商貿流通業企業服務其他行業的效率,使得其他行業企業的產品更容易銷售出去,進而激勵其他行業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擴大銷售規模。
控制變量中經濟發展水平pergdp的系數在表2的第(1)(2)列中都為正且影響顯著,這表明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消費能力越強,市場需求規模越大,企業盈利能力也相對更強,進而企業擁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研發和技術創新,進而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教育水平edu的系數在表2的第(1)(2)(3)列中均為正,且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也會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而,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交通基礎設施(traff)的系數在表2的(1)(2)(3)列中均為正,且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表明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顯著增強了地區技術創新能力。交通基礎設施越完善,企業間、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間開展科研合作交流就更為便利,進而有利于促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政府干預水平(gov)的系數在表2的(1)(2)列中均為正且顯著,表明政府干預市場強度的提升,會促進地區科研能力的提升。政府為了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會對企業開展的研發活動進行稅收減免或其他經費補貼,進而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endprint
由于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技術創新能力差別較大,為了準確分析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對不同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影響,本文進一步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組進行實證分析。由表3的(1)(2)(3)列我們發現,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交互項(valinter)的系數為正,且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均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表明互聯網技術在東、中和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商貿流通業企業本身以及商貿流通業所服務的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控制變量中經濟發展水平(pergdp)的提升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消費規模大,企業盈利能力強,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企業會投入較多資金用于技術創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規模小,企業盈利能力差,技術創新積極性不高。金融發展水平(fina)的提升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技術創新的前期研發投入大,需要較大的金融資金支持,東中部地區市場規模大,技術創新更容易得到利潤回報,因而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資金會流入到企業的技術創新環節。教育水平(edu)的提升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 東部地區教育水平提升培育的相當部分都是高技術人才,有利于提升該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吸引了相關研發配套活動在該地區開展。交通基礎設施(traff)的完善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隨著東部和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便利,企業間以及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間的交流更為便利,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服務業發展水平(third)的提升抑制了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當前中部地區發展的服務業仍然是以低端服務業為主,這樣容易將企業鎖定在低端環節,抑制了企業創新能力的發揮,因而對該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負面影響。外資流入規模(fdi)的提升促進了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對其余兩個地區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的科技水平較高,流入該地區的外資總體上與當地技術水平差距較小,難以產生有效的技術溢出,因而對該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中部地區內資企業的科技水平相對于外資企業要低,因而外資企業在該地區的投資生產會產生技術溢出,促進該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區外資流入規模小,難以對該地區創新產生顯著影響。政府干預度(gov)的提升,對東、中和西部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都產生了促進作用。政府為了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會撥付經費對企業的研發活動進行資助并適當減免稅收,因而政府干預程度的適當提升會促進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
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2003-2015年省級面板數據,就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對地區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總體上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協同發展時促進了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進一步進行的分地區實證分析發現,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對不同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均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根據本文的實證結論,我們發現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促進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協同發展,進而促進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當前我國存在互聯網高端人才短缺的現象,而各個高校培育的與互聯網相關的畢業生,僅僅具備互聯網基礎知識,但是應用能力差,難以有效適應企業的生產和研發活動。為此本文認為,政府首先應當積極鼓勵高校和企業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對接,從而大力培育基本知識扎實、應用能力強的高端互聯網人才。此外,政府要積極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激勵商貿流通企業高效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進而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刃鋒,劉國亮.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產學研協同創新隱性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7)
2.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57(1)
3.李靜.傳統商貿流通業的供求結構特征、產業鏈構成與創新提升戰略[J].商業經濟研究, 2015(31)
4.喬新杰.商貿流通業與高端服務業的價值鏈融合路徑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
5.鄭文范,劉明偉.科技價值與“互聯網+”行動對創新創業的作用[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