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摘要]基于小學生的學齡特征,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犯錯”比較頻繁,很多教師對此承受著比較大的教學壓力,甚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節奏和進度。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樹立正確對待“錯誤”的教學觀念,能夠做到善待錯誤、合理糾錯,把學生所犯錯誤看成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及時的查漏補缺,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和解題思維,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避免重復犯錯,這將會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錯誤;錯誤教學;糾錯
小學數學教師要學會“善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因為錯誤的出現,通常可以暴露出學生的知識缺陷和能力缺陷。教師通過對學生犯錯原因的分析也容易發現自己的教學失誤,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的不斷改進,以及自身教學素質的不斷提升。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錯題教學觀念,要基于學生不同類型的錯誤以及錯誤發生的原因,制定科學的“糾錯”教學措施,做到科學糾錯、合理糾錯,達到教學相長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一、帶領學生對犯錯原因進行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糾錯”,必須首先實現對學生犯錯原因的準確分析,這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糾錯的重要前提。而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犯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存在缺陷,沒有對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準確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當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題時,就容易錯誤,對于這種犯錯原因,數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二是學生受個人生活經驗或學習經驗的影響,在解答數學問題時遇到了一些思維障礙,影響了學生的準確思考。如有的小學生對學習存在思維定勢,容易陷入到解題誤區,或者在遇到類似題目時總是著急下筆,忽略一些隱含條件,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糾正學生的不良思維習慣,讓學生對解題更有信心、耐心。三是有的學生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審題時比較粗心。所以,在做題時犯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錯誤。如學生在審題時以偏概全、邏輯不清,解題時書寫潦草、粗心大意等都有可能造成錯誤,數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對錯題原因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二、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掌握
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少犯錯,并提高自我反思與自我糾錯的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強化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在課堂互動以及自主解題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靈活自如。首先,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計算原理,避免出現混淆概念、思路不清、數學思維混亂等方面的問題,讓小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保持學習興趣與熱情。其次,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橫向比較和縱向聯系,避免對數學知識的機械性記憶,促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能夠進行系統掌握,讓原本零散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系統,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面對學生出現的計算錯誤,多是因為習慣于“十進制”,所以,數學教師可以將“年、月、日”的教學與“時、分、秒”的教學進行縱向聯系,讓學生對特殊運算法則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解和記憶,并實現對時間概念知識的系統掌握,或者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時間問題進行應用性記憶,也可以針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糾錯時所必須的基礎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在日后避免同類錯誤的重復出現。
三、培養學生對解題思維進行訓練
在小學生所犯的數學錯誤中,計算錯誤和解題錯誤是最常見的類型,而且很多錯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學生之所以還會犯錯甚至重復犯錯,原因就在于學生的解題思維出現偏差,或者沒有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如一些數學應用題,由于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比較高,并且需要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和數學理解能力較弱,不能夠做到正確的審題和解題,那么,學生常常會犯一些教師難以理解的錯誤。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糾錯”過程中,一定要站到學生的角度,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系統梳理學生犯錯時出現的思維缺陷,以便在“糾錯”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缺陷和解題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同時,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師在平時要重視數學“糾錯”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減少數學錯誤反思時的思維障礙,達成糾錯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實現數學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效銜接,讓學生逐漸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思維習慣,不斷提高數學解題思維能力。例如,20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同學,每人最多分幾個?還剩幾個?對于這個層次性的題目,很多學生常常因為20除以6有余數而陷入思維誤區,認為蘋果無法平分,從而影響了兩個問題的解答。當教師通過口語講解仍舊無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思維缺陷時,就可以讓學生拿20個物品分到6個小組中,先每組1個,再每組2個、3個,當無法保證每組一個時,剩下的自然就是余數了。如此一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數學現實問題進行轉化,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以減少思維障礙,也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在遇到類似問題的解答時,也可以做到靈活自如。
四、引導學生對錯題資源進行反思
雖然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通過小學數學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卻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犯錯的頻率和可能性。尤其是對于錯題資源的整理和利用,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錯題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生通過對錯題的定期反思,也能夠盡快的完善知識結構和思維缺陷。但是,對于很多小學生而言,常常會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自卑,甚至對自己所犯錯誤視而不見,沒有進行及時的有效糾錯和解題強化訓練,導致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重復犯錯。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數學錯題集,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尤其是暴露自己知識缺陷和思維缺陷的錯題,要進行重點記錄,并定期拿出來進行反思和練習。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弱項”進行舉一反三,起到強化記憶和訓練的糾錯目標。例如,1/10分子擴大4倍,分母擴大2倍,問1/10擴大了多少倍?很多學生對該問題解答,得出了“8”的答案,理所當然的認為是擴大了8(2x4)倍,但正確答案應該是“2”,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認識到“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除數的變化和商的變化是相反的”,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也可能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沒有對1/10與4/20進行認真比對。可以說,一道數學題的正確解答,不僅需要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還不能在任何一個思考環節和解題環節犯錯,對于數學錯題資源的利用,實際上就是查漏補缺、亡羊補牢,當學生真正實現有效的糾錯之后,再犯同類錯題的概率就會變得非常低了。
五、指導學生對糾錯經驗進行分享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所犯的某一錯誤,數學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常規途徑進行糾正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排除、代入、數形結合等創新性的糾錯,對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進行有效拓展,對糾錯經驗進行推廣。在學生中營造出良好的集體學習氛圍,學生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并在相互對比中實現相互學習,他人的解題經驗和犯錯經歷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學習參考。如圖,在求圖形的周長時,學生的犯錯率比較高,最常見的錯誤計算是:3.14x6+(12+6)x2=54.84,而正確的計算公式應當是:3.14x6+12x2=42.84。對于這樣的錯誤,很多學生是將面積計算方法與周長計算方法混淆了,對于這樣的錯誤,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糾錯,共同尋找犯錯的原因,并對犯錯的原因分析與糾錯的經驗進行共享,這樣有助于學生實現共同進步。
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糾錯”教學觀念,能夠正視學生所犯的各種錯誤,采取多種科學、合理的糾錯教學方式,讓小學生能夠在錯誤中反思自我和超越自我,實現數學學習成績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利. 有效利用作業中的錯誤,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J]. 中國校外教育,2016,(02).
[2] 蔣玲飛. “解決問題”難解決?——基于“材料重構”的小學低段解決問題教學的新思考[J]. 浙江教育科學,2016,(01).
[3] 馬應庫. 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做題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
[4] 林秀麗. 善用錯誤資源 促進有效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 小學數學教育,2014,(10).
[5] 張立新. 錯題——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12).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