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佑林 張金梅 胡昭華
摘要: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技工教育的一種成功模式,對技工學校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介紹了江蘇省技工學校的校企合作冠名班專業共建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的原因,并推出了做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冠名班”專業共建的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冠名班;現狀;建議
企業冠名、定向培養是目前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已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校企合作冠名班”是現代技工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培養模式就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規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選擇所需求的專業工種,在合作學校招生前就與學校簽訂合作培養人才的協議,簽訂該需求專業的某個班級為企業定向培養班級,企業名稱冠名為該班級名稱,如南京技師學院的“機電一體化——博世班”、“機電一體化——康尼班”等。冠名班在新生入學時就與家長、學生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明確畢業后必須到企業的服務年限,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計劃,共同管理,將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企業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探求“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共建的健康發展之路,本課題組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考察、電話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我省的技工學校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共建的工作建議。
一、 現狀和成績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和政府都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省的多數技工院校,尤其技師學院都積極開展了企業冠名,出現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術人才的喜人形勢。
(一) 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積極參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要求制定相應的辦學法規,加速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制度化,提倡行業機構指導、企業積極參與的氛圍。2010年1月,江蘇省人社廳發布蘇人社發[2010]5號文《江蘇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實施意見》,明確全面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對推進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養模式起了十分重要的提倡、引導和督促作用,使本省的校企合作出現了良好的勢頭。
(二) 企業冠名、深度融合
從訪談江蘇地區技工學校的情況來看,各技工學校對校企合作的開展是越來越深入,開展形式從早期的單純為推薦學生就業提高就業率為企業輸送畢業生,到現今的合作共贏,建設專業、設計課程、科研開發、場地互借、講師互助等。可以說,江蘇省技工學校的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已經邁進了實質性的一大步。大多數技工學校也從早期的工作中獲得了啟示,有的已經做到組建有行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較好地為解決學生的實習、就業提供指導。南京技師學院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雙師共同培養”為主線,不斷拓寬校企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涵,努力培養企業急需、上崗能用的高技能人才,合作企業近百家,與企業共建冠名班五十余個。
(三) 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共建主要成效
江蘇省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摸索出的成功模式多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校企合作冠名班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 共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指導委員會,由行業、企業和學校三家選派專家級成員共同組成,共同商討冠名班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等事宜,使企業的需求能充分體現在專業的設置上。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的人才不但能掌握企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術,更認同企業文化和制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的合格技術人才。
2. 共建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保障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江蘇省許多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取得了選派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的經驗,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的考核登記制度,將到企業實踐的情況作為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和晉級的重要指標。企業為學校教師到企業培訓、掛職頂崗、跟班研討、師帶徒等提供機會和條件,讓教師到生產第一線了解工藝設備技術信息,實現了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融合。
3. 共同開展課程改革
技工教育就是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產業工人,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企業崗位的特點和需求,教學要求要突出企業崗位需求,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課程改革被視為校企合作冠名班教育模式運行改革中的核心內容。南京技師學院與多家合作企業共同開發《電氣設備的安裝與調試》《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等一體化教材。
二、 問題
(一) 校企合作冠名班深度推廣不夠
調研中發現有近50%的校企合作還是停留在學生實習和就業崗位的解決上,合作協議上要求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校企之間對人才培養上交流很少,合作主要體現在學生畢業前的定崗實習上。對于冠名班專業設置前的調研,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等專業建設工作,學校沒有深入調研企業的崗位需求。企業也沒有把企業文化、崗位需求、生產工藝等帶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造成冠名班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脫節,失去了學校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
(二) 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夠
在調研過程中,大多數的技工學校反映:企業需要我們培養的技能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尤其一些大型的企業不惜重金招聘優秀的技能人才,比如中國第十四研究所每年以最低十幾萬的年薪招聘各級技能大賽獲獎選手,但是提到深度合作,共同培養技能人才時,企業的積極性就不高了。對于一些少數的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重視企業的長久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但是對于多數企業,尤其中小型企業,不夠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中來,不愿意抽出一定的人力和財力用于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上來。
(三) 校企合作冠名班涉及的領域不廣endprint
從調研過程中看,校企合作冠名企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生產制造的工科類,對服務類的校企冠名合作相對較少。
三、 影響因素
(一) 政府功能發揮不充分
查閱國家的《職業教育法》,對于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方式都有相應的要求。各地的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校企合作采取了大力倡導、積極扶持的政策,但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文件。政府沒有充分發揮牽橋搭線的功能,使學校或者是企業單方面想進行校企合作而苦于找不準合適的對象而難以實現。對規模較小的技工學校政府資金投入少,在專業建設上,技校首先考慮的是資金問題,在尋找校企合作單位時,更多的是考慮企業贊助問題,尋找實習設備和崗位,從節約辦學成本出發,缺乏為企業培養人才服務的能力,致使企業缺乏合作興趣;另外政府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能人才上沒有相應約束,致使企業對小規模的技工學校的合作缺乏積極性。政府對企業的用工監督缺乏力度,也使企業對參與校企合作冠名班的模式來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缺乏。針對上述的情況,政府應對校企合作冠名班專業建設工作重點應放在相關政策梳理和落實上。
(二) 企業缺乏利益驅動機制
從發展的角度看,企業是需要校企合作冠名班來培養所需人才的,但參與校企合作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利益分配問題。企業利益得不到保證,導致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不足,僅停留在單純的人才選擇層面,沒有將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業價值鏈中,不能主動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任務;資金和人力相對緊張的中小型企業動力不足,無力或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冠名班進行人才培養;部分企業出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愿意安排學生和教師在關鍵崗位實習。校企合作中出現的許多利益糾紛,也成為校企合作冠名班專業建設的一大障礙。另外,政府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進行人才培養時,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參與冠名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三) 學校服務企業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加強
從招生的吸引力上,從就業企業的質量上,從技能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上,學校要充分認識校企合作冠名班對技工院校發展上的重大意義。要深刻領會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積極落實校企合作冠名班的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要積極主動地向企業宣傳自己,爭取企業的合作配合。要深入了解企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積極調整培養方案,以培養的優秀的人才和為企業的優質服務來吸引企業積極參與。
四、 建議
(一) 政府要積極融合
1. 落實政策,促進合作
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要求,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要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李克強總理指示: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才之路。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制定落實有關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能人才相應的鼓勵制度和獎勵政策,加大對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增加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也要從制度上引導各級技工院校把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專項評估指標。
2. 發揮行業作用
教育部門要監督行業指導委員會的組建工作,積極發揮各行業指導委員會職能:根據國家建設發展的需求,制定本行業相關崗位對技能人才的職業道德、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研究和指導本行業冠名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和課程開發工作;制定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和相應評價標準;促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指導冠名班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等。
(二) 學校要提高意識,提升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技工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面對技工院校招生難的局面,走出一條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技工院校應舉全校之力,努力提升校企合作能力,加強為企業培養人才的服務意識,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共建,為培養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不懈努力。
1. 提高校長的先進教育理念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領跑者、決策者,一個學校發展的好壞關鍵看校長,要想提升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校長對冠名班的認識程度和策劃能力非常重要。技工院校的校長應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認真領會政府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精神,提高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的認識,克服各種困難,積極組織調研,勇于改革創新,要把學校的創新發展作為使命,把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專業建設作為推動學校發展的一個有力手段。
2. 提升冠名班的師資隊伍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重在師資,人才培養、專業建設主要靠老師,冠名班教師隊伍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冠名班的教學管理模式需要學校的老師和企業的技師相互學習,共同完成培養冠名班的學生。作為學校,要組織冠名班老師下企業鍛煉,注重雙師型師資的培養,讓老師了解崗位技能要求和管理規范,以及企業崗位所需求的新工藝、新技能和新方法等。同時,學校也要聯系企業,要求企業選派專業技術人員來校交流,與學校老師共同完成冠名班教學過程,相互學習和交流,促進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三) 企業要積極參與,注重文化建設
多數企業對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的一個原因是:企業自身培養的人才會流失,不愿意花精力去培養。所以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校企合作冠名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企業的參與,要長期安排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把企業的文化融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比如設立冠名企業的獎學金,組織學生參與由企業專家定期開辦講座,培養學生的技能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冠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校企合作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落實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其意義重大,實踐和探索的路上任重道遠,對振興我國的人才興國和強國夢意義重大。各級政府、企業和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冠名班專業建設的偉大意義,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簽訂就業協議層面上,合作要提高層次,密切關注人才培養,注重深度融合,培養出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中職教育研究所.浙江省中職校校企合作的調研報告[J].中等職業教育,2009.(2):25-30.
[2] 陳顧.技工學校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5).
[3] 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校企合作成為技校教學常規模式——中國技能人才培訓調研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9.(12):63-67.
[4] 王云江.農業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狀調研分析與對策研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3):8-11.
作者簡介:
吳佑林,高級實習指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技師學院。
張金梅,高級講師,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技師學院。
胡昭華,副教授,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