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行政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把理論和實踐恰當結合的有效教學形式,但現實案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通過加強案例庫的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等方法來提高案例教學效果。
關鍵詞:行政管理;應用型人才;案例教學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對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為建設應用型大學,辦學目標為培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不光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烈的創新精神和意識,能夠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相應的作用。而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案例教學法因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師生互動性,有效地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的教學效果。
一、 案例教學及其在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 關于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870年,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蘭代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最早應用于法學教育中,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是哈佛商學院引以為豪的標志之一。1980年,MBA培養項目“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于大連理工大學成立”,這一培訓基地是由中美政府有關部門聯合舉辦的。20世紀90年代,案例教學法開始應用于我國教育學界。它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把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景經過典型化的處理設計后,形成便于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然后通過獨立思考和互相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景,在這種情景中,改變了傳統的被動學習方式,通過有效的組織,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分析研討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案例教學法很好地解決了知識傳授與實踐操作之間的轉換,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
(二) 案例教學法是培養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的有效途徑
應用型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兩個途徑。一方面由于許多行政管理專業教師是直接從學校進入高校工作,導致自身就缺乏基本的行政管理實踐經驗,只能從理論上進行泛泛解釋;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環節,由于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限制,又很難安排學生到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系統的實踐技能培訓。因此這兩種方式很難滿足應用型行政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看來案例教學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手段。首先,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實踐中,學生需要對搜集到的大量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這種實踐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其次,案例教學法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在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設置討論話題,分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再次,案例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學生布置案例分析報告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再次,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以尊重學生創新性為前提,不要求學生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分析案例,這有助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
二、 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案例教學在培養應用型行政管理人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地方本科院校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 案例庫需要豐富與提高
案例教學法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具有一些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這些案例的選擇對于確保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意義重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行政管理專業案例庫有諸多弊端影響了教學效果。一方面,“洋案例”多,國內相關成熟的案例少。由于受文化背景的制約學生對案例理解有困難、學生收集補充資料的難度大等原因直接導致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興趣不高。另一方面,舊案例多,新案例少。近年來,隨著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日趨深入,各級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實踐也飛速發展。由于沒有及時總結這些實踐經驗,導致案例庫更新不到位,這使得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用的資料較少,從而影響了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 教師缺乏駕馭案例教學課堂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一般包括案例準備、案例呈現、案例討論和案例總結四個教學環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雙向互動。特別是在案例討論環節,要激發學生的熱情和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模擬情境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逐步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駕馭課堂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習以為常,還是以單向的講授方式組織教學。有些教師缺乏案例教學的技巧和技能,使案例討論環節形同虛設,草草了事。這就違背了案例教學的雙向互動的優勢,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標。
(三) 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案例教學要求學生轉變為行政管理主體,從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參與互動,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中的問題提出一些有創見的解決方案。但是,一方面由于長期受單一傳授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同學慢慢養成了被動學習的惰性;另外,案例缺乏吸引力和教師缺乏教學技巧等原因影響了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導致課堂上缺乏爭辯,更沒有激情與碰撞,把本來應該是富有激情的案例教學課變成講故事,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三、 提高案例教學法培養應用型行政管理類人才效果的對策
(一) 提升行政管理案例庫質量
高質量的案例庫是提高案例教學效果的基礎,專業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特點編寫、選擇、設計高質量的案例。具體的講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突出專業性原則。行政管理主要是研究解決政府管理過程中對公眾影響較大的公共問題,因此在選擇和設計案例時一定要突出案例的專業性,這樣才能提高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二是要堅持本土化原則。洋案例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學生往往對案例背景不熟悉再加上文化沖突,因此,在篩選案例的時候,優先考慮本土案例的選擇,或選擇其他就讀學校所在城市的,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實地進行調研和分析,讓學生在仿真的場景中進行體驗,產生對所學內容的知行合一、融會貫通。三是堅持時效性原則。endprint
(二)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作為啟發式雙向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主體地位,教師要把自己設計成導演和協調者,圍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來設計教學環節,才能提高自身駕馭案例教學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提高案例教學的駕馭能力:一是充分準備案例教學前工作。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熟悉案例環節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解讀案例,預測各種情景腳本,做到運籌帷幄。二是善于使用激勵的手段激發學生討論。在案例研討的環節,教師要時刻控制全場的氣氛,如果學生表現積極,現場氣氛比較熱烈,教師可以適度地推波助瀾;如果現場氣氛比較沉悶,教師應該扮演助推器和催化劑的角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三是精心準備好案例總結。在案例總結環節,教師要點評整個討論過程,對表現積極的同學予以表揚,總結主要觀點,指出學生的思維盲區,啟發學生對深層次問題進行探索。四是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實踐經驗。學校要提供實踐鍛煉平臺,為教師到企事業單位調查學習搭建橋梁。
(三) 培養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主體參與意識
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提高主體參與意識。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把案例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提前進入角色。還要給學生布置做好課前的知識準備工作,查閱案例的背景資料和理論知識,為案例討論打下堅實的基礎。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挑選案例,教師只是給予參考性意見。其次,運用教學技巧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團隊合作和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案例教學,課前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通過小組分工討論,大家集思廣益,思維共振,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角色扮演可以模擬案例中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增強學生作為未來行政管理者的角色意識。
參考文獻:
[1]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2).
[2]寧騷.公共政策學案例精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世雨.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中的實踐與思考[J].德州學院學報,2013(2).
作者簡介:
張蕾,講師,山東省菏澤市,菏澤學院政法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