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生態園是集種植、灌溉、休閑娛樂、參觀、表演功能等為一體的莊園,是運用生物學、生態學規律建立綠色走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生態園在各地廣泛出現。因此,在課堂教育實踐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在并不“富裕”的時間內,接受大自然的熏陶,讓生態園中的自然、人文之美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如今開展的“走進自然生態園”綜合實踐活動,是實現“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中的一種策略。但通過我們實踐證明,它在對未成年人教育時能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關鍵詞:自然生態園;素質教育陣地;熱愛大自然;農耕文化;立德樹人
自然生態園是集種植、灌溉、休閑娛樂、參觀、表演功能等為一體的莊園,是運用生物學、生態學規律建立綠色走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生態園在各地廣泛出現。
自然生態園內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有的還有農作物種植,有的以農家樂為經營模式,突出民俗特點,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因此,它們既是一種活動場所,也是一種教育環境。
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質教育校外實踐基地,地處昆山市大唐生態園附近,多年來,我們“近水樓臺先得月”,借助地域環境優勢,將它變成了校外素質教育陣地。
因為每個學生參與此項活動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在課堂教育實踐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在并不“富裕”的時間內,接受大自然的熏陶,讓生態園中的自然、人文之美真正走進學生心靈。
一、 利用生態園中植物資源,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生態園中的事物很多,涉及的領域也很廣泛,當然有的內容也較為雜亂。教師應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參觀學習的和接受教育的“元素”,開展教育,方能刪繁就簡,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唐生態園內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園中有大片的花木(包括各種花草、果樹)和竹林,有優質果品栽培區,有優質水產養殖區等。于是在實施教育中,我們設計了“認識植物”這一活動課程。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是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認識植物,就是要采用傳授、參觀和觀察等教育手段,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態園中種植的部分植物,了解它們的形狀、特征和生長習性。
在此項實踐活動中,我們精心安排教育內容,強調了認知、觀察和交流這三個教育程序。
所謂“認知”,主要指在參觀之前,利用多媒體講解關于水培植物,簡單介紹水培植物的起源、原理、流程、優勢以及展覽等,讓每位學生激發對水培植物的興趣。
“觀察”,就是在初步認識植物的理論知識后,走進生態園,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細致地觀察植物。辨別這一植物和其他植物的本質區別。
“交流”,就是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展開交流活動,活動結束前,讓學生代表談談對活動的體會。交流的更深層次,是學生敞開心扉,讓內心與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交流。
學生通過對生態園中的部分植物的認識,不僅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對生態環境的愛護意識。
二、 利用生態園中農作物資源,對學生開展農耕文化教育
農作物指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兩大類。農作物是人類基本食物的來源之一。
大唐生態園中,種植了面積很大的農作物,夏熟作物有麥子和油菜,春天里,綠油油的麥浪,隨風翻滾的油菜;油菜開花時,金黃一片,招蜂引蝶。秋熟作物主要是水稻,稻子成熟時,沉甸甸的稻穗,金光閃耀……
這些都是自然美景,但也是勞動成果。古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收獲伴隨著千辛萬苦。
大唐生態園中,還有一個農耕文化館,館內詳細介紹了農耕文化的起源、發展等歷史,有圖、有文字、有造型、有實物,也是一個很好的素質教育元素。
于是,我們便充分利用生態園中的這些資源,使之成為對學生開展農耕文化教育的內容之一。
一是組織學生參觀農耕文化館。參觀前借助校本教材,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簡要講解農耕歷史和農作物發展、種植情況。進入農耕館后,請專業人員作講解。
二是按照農時的變化,組織學生觀察生態園中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讓他們了解農作物播種的過程和管理情況。
三是向學生展示部分農耕器具,體驗簡單的農耕勞動,如挖山芋、拾麥穗等;并配合家務勞動,如包餃子等,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
農耕文化孕育出了愛國主義、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等優秀品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事實證明,我們利用生態園開展農耕文化教育,比單純的以“書本知識”為教材而開展的農耕教育或者單純的“勞動課”,意義更加廣泛,效果也更佳。
三、 以“立德樹人”貫穿于走進生態園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未成年人素質教育,是以校外基地為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教育,而“立德樹人”是教育根本目的。
“德”,指人的道德品質,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自然生態園中美好的環境以及它的人文背景,均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他們美德的形成。
“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
于是,我們在走進自然生態園教育實踐活動中,也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于始終。
例如,在開展“認識植物”時,我們特別重視“植物園”中標牌上的一些古詩詞。如:梅花牌上的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如:竹林前標牌上的鄭板橋《題墨竹圖》:“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回憶與花草樹木相關的古詩詞或名言警句,讓學生談談對這些名詩佳句的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詩歌內容和探究詩歌含義的同時,引導學生敢于直面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在“農耕教育”中,將它與勤勞、節儉、勵志等品德教育結合起來,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如:讓學生參加挖山芋勞動,并不是要讓他們出點力氣、受點苦,而是要讓他們收獲勞動的喜悅,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產生“勞動者最光榮”的生命理念。
我們開展的“走進自然生態園”教育實踐活動,僅僅是實現“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中的一種策略。但實踐證明,它卻能在對未成年人教育時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作者簡介:沈福強,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質教育校外實踐基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