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感到困難與無趣。本文以蘇教版為例,將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作為切入點,針對如何提高該時段數學教學成效展開詳盡探討,以期為同行提供有效思路。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成效;提高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充滿了好奇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新鮮的事物,并且充滿了探索欲,但是往往很難將關注點長時間固定在某一個方面,而且沒有形成知識體系。所以,只有對其合理引導,吸引其注意力,才可以使其對數學保有長久的興趣,進而使教學成效真正得到提升。
一、 小學數學教育現狀
在個體接受教育階段中,小學時段十分關鍵,是后期學習的根基與前提,只有將這個根基打扎實了,后面各個時段的學習才可以得心應手,輕松自如。但是,當前許多學校依然采用一些過去老舊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傳輸,傾向于老師講授知識、學生通過記憶掌握知識。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在小小年紀就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成績自然而然提不上去。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下述現象:在課堂上看著學生好像對教學內容都已經有所掌握,相關的習題做起來似乎都比較容易。但是,一旦將題目加以稍許修改,許多學生就感覺非常困難,不知如何下手。由此可見,學生在處理數學題目的時候,大多數都是以模仿為主,仿照范例題目的解法,完全沒有深入思考與探索。究其根本,一個很大的緣由是部分老師為了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在教學的時候采取就提論題的方式,而沒有對題目進行延伸及變形。這樣一來,會節約出許多時間,專門讓學生做類似的練習題。學生在這樣枯燥的學習過程中,熱情逐漸消退,思維也逐漸變得固化,難以產生探索欲。新課標強調數學活動中基本思想與活動經驗的重要性,這就使得相應的教學方式必須做出調整,對數學思維的開發與培養加強重視。
二、 如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成效
(一) 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課前預習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做好學習的準備,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提出相關的問題及自己認為的難點,從而在課堂上才能夠更易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使自己在預習時產生的疑問得到良好解決。在老師講解到該部分內容的時候,學生會更加專注,并且深入思考,獲取更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使其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疑問,從而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思考探討。所以,提前預習可以使課堂教學成效大幅提升。除此之外,應當將課堂交給學生,使其成為主角,老師只需進行合理引導。譬如,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中的“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在上一節課結束之時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同時備好剪刀。課堂中,老師要求學生對四邊形進行自由剪裁、拼接及移動,而后再相互交流及探討,讓學生自己對四邊形面積的運算公式進行歸納。如此一來,學生產生較大興趣,還在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數學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 營造活潑輕松的課堂氣氛
課堂是開展教學的關鍵場所,幾乎所有與知識教學相關的活動都在此進行,因此,課堂中短短的幾十分鐘是否能夠得到高效應用,就成為了教學成效是否能夠得以提升的重中之重。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探索欲與好奇心。所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一年齡特點,營造出活潑輕松的課堂氣氛,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住。而這需要老師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了解其喜好,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式加以靈活改變,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展開學習。
(三) 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相應的思維能力是一項關鍵工作。所以,老師在現實講課期間,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自主思考,并且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以下就以蘇教版五年級中數學方程教學為例展開具體分析。
1. 通過直觀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搭建知識結構模型
在初學代數之時,“用字母表示數”是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然而該部分卻非常關鍵,直接影響后續的方程教學。按照小學生在思維方面的特點來看,該部分內容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老師應當依照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對具體的課堂活動進行精心規劃,通過直觀方式對學生加以合理引導,使其在腦海中搭建知識結構模型,進而更好的認識抽象的“數”。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老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要求其用火柴棍擺放出多個三角形,并且對所使用的火柴的數量加以運算,探究它們之間所具有的數量關系,從而對乘法算式展開探索與對比。在該活動結束之后,老師可提出引導性問題,讓學生發散思維,認真思考。譬如,倘若用字母X代表所擺成的三角形的個數,則需要多少根火柴呢?該怎么表達呢?如此一來,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夠更好的理解用抽象的字母代表具體的數字,從而掌握用符號代表數量關系。
2. 緊抓知識實質,使知識結構模型得以穩定
方程是數學學習的一道重要關卡,倘若能夠將這部分知識完全掌握并且加以熟練應用,那么后期的其他知識的學習便會容易許多。因此,老師必須緊抓方程知識的實質,規劃出較為合理的知識網,從而促使學生更好的形成知識結構模型。若想對方程知識產生良好的理解,首先必須對等式知識的學習加強重視。老師可先讓學生對天平進行細致觀察,同時猜想在怎樣的情況下天平才可以保持平衡,從而引導其進行具體操作和反復驗證,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師即可引出等式的概念,即倘若天平兩端具有同等質量,則能夠通過等號來進行連接,而通過等號加以連接的式子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等式。而后,引導學生用a代表未知數,分別對式子a+25>50,a+25=50,a+25<50,2a=50和25+25=50加以類型劃分及歸納總結,從而引出方程的定義,使學生通過模型思維對概念產生直觀的認識與透徹的理解。
三、 結語
老師必須從多個方面精心設計,鼓勵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營造出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其在快樂的情緒下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其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此才能夠使其產生較為直觀的認識,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大大提升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陸圣.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以蘇教版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2).
[2]何葦.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策略初探——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5(20).
作者簡介:曾小勤,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金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