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
摘 要:數學新課程改革以來,要求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采用多樣化的策略,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主體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4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課堂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一、創設有效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天性活潑、喜歡游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游戲活動恰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將數學知識寓于其中,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創設這樣一種情境:教師首先制作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小花,將其放在一個紙箱中,然后在課堂上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猜猜看的游戲,看誰猜的又對又快。”學生的熱情紛紛高漲起來,精力也變得高度集中,教師先抽出一朵黃色的小花,問學生:“這是什么顏色的花?”學生回答:“黃色”,然后教師抽出一朵紅色的小花問學生:“這是什么顏色的花?”學生回答:“紅色”,之后再抽出一朵藍色的小花問學生:“這是什么顏色的小花?”學生回答:“藍色”,依次反復幾次,就可以使學生逐漸明白其中的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對規律的分析能力。
二、靈活使用數學教材,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教材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要準確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階段學習目標,把握教材知識的特點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幾倍求差”和“幾倍求和”這類問題的時候,學生很難掌握“差倍”和“和倍”的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無法避免遇到這類問題,但由于教材中沒有把“差倍”和“和倍”作為知識點進行要求學生掌握,但為了熟練解答這一類問題就必須要了解甚至掌握“差倍”和“和倍”的知識。我們都知道最好的辦法是設未知數,但這是高年級學生才會學習的方法,低年級學生并沒有掌握,而且也還沒有能力掌握,如果硬要生搬硬套,學生肯定掌握不了,因此,我們就要靈活使用教材,重新整理教學思路,將“差倍”“和倍”的問題和“幾倍求差”“幾倍求和”這類問題整合起來,突破學習難點。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小明擁有五個蘋果,而小麗則是小明擁有蘋果個數的7倍,那么小明和小麗兩人共有幾個蘋果?還有一道題目是:小麗和小明一共擁有四十個蘋果,已知小麗擁有的蘋果是小明擁有蘋果數量的7倍,那么小麗和小明兩人分別有多少蘋果?第一個問題是“幾倍求和”,而第二道題目是“和倍”問題,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我們可以采用畫線段的方式,首先畫一條短的線段表示小明擁有的蘋果數量,然后畫一條長的線段表示小麗擁有的蘋果數量,長的線段是短的線段的七倍,看到線段學生就能夠明白可以把蘋果的數量看作8份,小麗擁有7份,小明擁有一份,然后利用所學的加減乘除運算方法得出小麗擁有蘋果的個數:40 ÷ ( 1 + 7)= 5 個,5 × 7 = 35 個。因此,我們要靈活使用教材,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三、預設與生成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不能保證教學會按照預設的方向前進,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突發狀況,所以,我們要善于捕獲教學中的生成資源,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保證課堂教學井然有序的進行,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讀寫”的時候,原本教學計劃是讓一位學生撥珠,然后其他的學生寫三個典型的數:4305、3003、3600,接著引導學生認識0的作用,讓學生明白0位于結尾和中間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卻將“4305、3003、3600”寫成了“04305、03003、03600”,這時,要立即調整教學計劃,讓學生思考這幾種寫法是否正確,并給出理由。有一位學生回答道:4305是因為十位數沒有珠子,3003是因為十位數和百位數沒有珠子,3600是因為個位數和十位數沒有珠子,而萬位數沒有珠子需不需要加0就不太清楚了;還有一位說道:萬位數沒有珠子就要寫0;另外一位學生說道:萬位數沒有時不需要加0;還有一位說道:萬位并不是最高的,如果萬位數要加0,那么就寫不完了,而且生活中也不存在這樣的數。最后,再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萬位數加0,什么時候萬位數不加0,這樣一來,原本的一個錯誤就變成了精彩的生成,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加強實踐操作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知識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斷的實踐,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節課的時候,我向學生出示了一些實物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有什么共同特征,通過折一折、剪一剪學生發現這些實物都是對稱的,對折后中間會有一道折痕,然后我為學生補充知識,讓學生知道這道折痕叫做對稱軸,接著讓學生回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實際生活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突出數學的實用價值,增強數學的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操作實踐活躍課堂氛圍,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水平。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秦儉.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4).
[2] 張海蝶.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構[J].科技創新導報,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