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以《浙教版八年級上冊數學》“3.1認識不等式”教學設計為例,研究了問題情景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發揮的作用,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探討在新課標下如何有效的設計問題情景,分析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發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問題情境;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3.1認識不等式”。
1. 地位與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中學階段代數不等式的起始內容,是今后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的證明和解不等式的重要基礎,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1年版)》)界定的“數與代數”方面的基礎內容。不等式的概念和列不等式知識是本節的一個教學重點,一方面,不等式所表示的不等量關系是在方程所表示的等量關系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與方程的相關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學習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應用學習的前提。可見,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不等式的概念和列不等式
教學難點: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在不等式中的應用
二、 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不等式的意義,會列不等式;
選作作業:
1. 類比等式基本性質,探索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質?
2.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五、 教學反思
1. 多管齊下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課標(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數學問題情境是將學生興趣,轉化為知識,最后形成能力的源泉,是將客觀現實抽象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學習的橋梁。為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教師應做個“有心人”,注重日常生活中問題的積累和數學化,通過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或提問,激發學生大膽探索,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另一方面,“數學是思維的藝術”。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為情境,通過復習提問等方式,實現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2. 全面落實“面向全體”的內在聯系
《課標(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興趣培養和自信樹立幫助學困生掌握必要的解題技能;以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原則培養中等生的數學思想;以問題探究式的啟發教學提高優等生的核心數學素養,從而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教材的課堂呈現應更多考慮學生知識儲備能力范疇和客觀實際,避免簡單的羅列;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實踐、多討論、多思考、多練習,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習的質量,真正做到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成有路,學成有效。
總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數學教學更要突出“面向全體學生”思想,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只要善于用心,巧妙設計問題情景,聯系生活,結合數學思想,活用教學手段,把握課堂每個環節,就能將抽象概括、邏輯復雜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生動,形象豐富的生活知識,得到學生的喜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金才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教學參考(八年級上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92-98.
[3]范良火.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90-93.
作者簡介:
王暉,浙江省衢州市,常山育才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