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更應該走進生活,并且要加入一定的挑戰,那些特別簡單或者沒辦法理解的知識是不能讓小學生主動去學習與觀察的,這樣也就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所行動,“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是不能再用的,因為這不能吸引小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中來,我們應該創造出幽默有趣的教學課堂,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能力;培養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根據教改的要求,教師在課堂內外要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意識,引導并幫助學生掌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由此看來,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尤為重要。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教師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個民主和諧平臺,輕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盡情地展現自我,積極地去探索、發現和創造,在玩樂中掌握知識。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句話告訴我們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然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并成長。在數學的教學中我們也要秉著這種理念,讓學生總是有疑惑,然后引導他們持著疑惑的心理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逐漸引起并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我們可以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首先提出問題,兩根鉛筆落在地上可能會形成哪些形狀?讓學生思考,擺一擺,小組討論,觀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思考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點,梯形有什么特點,同學們經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大都能說出一二,等到他們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有了一定的概念,再出一些題目進行鞏固,比如:把兩根小棒都擺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這兩根小棒平行嗎?可以請同學到投影儀下擺一擺。實踐表明,直接告訴學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讓他們強行記憶,真的不如通過他們自己探索和比較得來的結果更能熟記在心。
二、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習變成一種思索的活動,這就是教學。根據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面,設計好適合的教學問題,使我們的教學成為一個讓學生不斷思索的過程。例如:還是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讓學生學習劃出底和高,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學過三角形的底與高,于是我們可以借助他們這一點,通過復習找出三角形的底和劃出三角形的高,讓學生自學看書,觀察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分別是什么,并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與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之處。最后,我們可以給學生留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一下每個角的度數,思考四個角的度數相加你能發現什么?這是一個四邊形,那其他的四邊形是什么情況?可以讓小組間討論共同解決,很快就得出結論:任意一個四邊形四個角的度數之和都是360度。由此可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課堂的效率會更高。
三、 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
在兒童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且在精神領域中特別強烈。孩子們的好奇心很強,我們不能用古老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去主動探索的心理,從而致使他們的思考產生惰性和依賴,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各種活動發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并掌握知識,不僅能給老師帶來輕松愉快的課堂,給學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帶來極大地滿足。例如:在《因數和倍數》一課,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和區分什么是因數,什么是倍數,我帶領他們做了一個小游戲,“找朋友”,我給每個學生都配了一個編號,1-43號,首先請同學們找到你的朋友1的倍數,這時1、10、20、30、40站到了一起,有幾個同學思考片刻也一起走了過去,最后大家都站到一起了,他們最后總結出,所有的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就這樣我們找出了1-10的倍數,并總結了一些規律,顯然同學們很開心,在玩的過程中掌握了很多知識。
四、 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樂趣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如果不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只注重灌溉,或放棄指導,把學生看做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的學習者,這些做法就會阻礙學生的學習。對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學生去做,讓他們在操作中體驗樂趣。例如:在學習《乘法結合律》一課,為了讓學生能合作探究學習,我們找來3組同學踢毽子,每組5人,詢問同學3組一共多少人?把算式寫出來。有的學生寫3*5=15(人),有的寫5*3=15(人),現在觀察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相互討論之后總結:乘數相同,位置不同,積相等。由此可以寫出:3*5=5*3,類似的等式還能怎么表達?學生思考得出:a*b=b*a。此結果是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結論,我給予了夸獎,學生得到了贊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所以整節課都很認真在聽課,效率由此得到提升,學生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會自己去探索知識,孩子的能力總是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作為教師,能夠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才能引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多組織小組合作,在各種活動中就悄無聲息地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學生自主探索中,既能發展自己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又能發展空間思維能力,不知不覺中逐漸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可見,培養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學習是多么重要又不能等待的事情,這正是我們教師需要去做的。
參考文獻:
[1]張秀芹.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J].中華少年,2017(07).
[2]靳艷明.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
作者簡介:
吳春玲,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