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霞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部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應運而生,順勢而現(xiàn)。為了落實國家安全教育,我對該課進行教學解讀,主要是: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的背景;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及意義;勿忘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以及提些教學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總體國家安全觀;黨的十九大報告;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69
部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與人教版《思想品德》相比,最大的新變化是增設一個單元,即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相關重要論述,教學目的是加強初中生的國家意識以及國家安全觀教育。第四單元包括三課的內容,分別是第八課《國家利益至上》、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其中,第九課共有兩框,每框含有兩目,第一框建議安排兩課時,第二框建議安排一課時;本課的課程標準對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一)積極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具體對應的內容是“1.7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筆者只選取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進行具體闡述。
一、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形成背景
2013年11月12日,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于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被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其內容進行解釋[1]:一是國家安全委員會誕生的意義,不僅是改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還是應對國內外已有或潛在風險的平臺;二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責,即通過戰(zhàn)略或政策等解決關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障礙及問題。
2014年1月24日,為設置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進行研究。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委員會首次會議,“國家安全”被強調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瞻性,明確指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首次提出,意味著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正式形成。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全文中提到“國家安全”合計18次,以及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報告時具體對“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說。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設置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具備重要的意義。為此,一線教師要好好研讀教材與時代要求相結合,貫徹落實好國家安全教育。
二、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及意義
(一)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義
第一框《認識國家總體安全觀》第一目“國家安全與我們息息相關”主要遵循“為什么”角度說明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從國家層面上講,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從個人層面上講,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以人民為中心。在教學策略方法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們熟悉的安全問題進行導入,比如從日常生活的食品安全過渡到國家層面的政治安全的具體事例,從而說明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義。
(二)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
1943年,美國最早提出“國家安全”概念[2]。作為本課的核心概念,國家安全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以“相關鏈接”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其概念來源于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一章第二條。為了讓學生了解并關注國家安全,教師要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新時代優(yōu)勢,建立以國家安全為題的知識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論述,積累具體的情境教學素材,比如教學素材是:2016年11月14日,新西蘭發(fā)生強震,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總領館租用數(shù)架直升機救出被困一百多名中國游客,并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區(qū),以此講解我國政府重視海外利益安全的知識點,以點帶面,拓展學生關于“國家安全”的知識面。
從內涵上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能夠概括為“五大原則+五對關系”,是第九課第一框的重難點。“五大原則”分別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jīng)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進一步細說,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直面與著力解決關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就是制度安全、政權安全被放在第一位,堅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政治保障。以經(jīng)濟安全為基礎,就是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立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ōu)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做國家安全的物質后盾。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就是要隨時隨刻應對這些領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不同領域的應對經(jīng)驗與尋找規(guī)律,并建立化兇為吉的應對策略庫。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就是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既維護本國安全利益又維護共同安全,共建和諧世界。“五對關系”分別是:一是重視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重視外部安全意指求合作共贏,諸如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一帶一路”戰(zhàn)略,重視內部安全意指求穩(wěn)定發(fā)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二是重視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與傳統(tǒng)安全觀不同的是凸顯國民安全的直接現(xiàn)實性,如2015年4月也門撤僑事件可以作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三是重視傳統(tǒng)安全與非傳統(tǒng)安全;四是重視發(fā)展問題與安全問題;五是重視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盡可能促成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從外延上看,我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指涵蓋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jīng)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wǎng)絡安全、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在這里,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可以建立11個安全方面的知識庫,便于準確地“知識輸出”,讓學生消除對我國國家安全的認識僅僅局限于“保衛(wèi)國家不受侵犯”的誤區(qū)。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權和制度的雙重安全,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國泰民安。國土安全至少意味著海陸空領域沒有危險或者沒有潛伏性的威脅,以及國家統(tǒng)一。軍事安全指國家沒有戰(zhàn)爭威脅和沒有受到外部軍事的攻擊,到本世紀中葉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捍衛(wèi)國家安全。經(jīng)濟安全和文化安全意味著對外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對內要建設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堅定文化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安全意味著借助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社區(qū)治理體系、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等,來實現(xiàn)公共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科技安全表現(xiàn)在于我國獨立自主可控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以及外部科技無法損害或者威脅我國國家核心利益、國家安全。生態(tài)安全是使得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完整性、可持續(xù)性,沒有潛在或者已現(xiàn)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資源安全意味著獲取自然資源具有持續(xù)性、穩(wěn)定性、經(jīng)濟性。核安全意味著我國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術,不斷增強有效應對和防范核攻擊、核威脅的能力,對公民生命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
三、勿忘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人人可為
第二框《維護國家安全》含有兩目,第一目“人人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角”主要論述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人人可為,第二目主要論述熟知法律,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義務,兩目具有同一聚焦點:解決如何維護國家安全的問題,這是本框的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策略方法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第102頁的“拓展空間”欄目,運用拋錨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按照“呈現(xiàn)真實性情境——設置層次性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互學習——教學效果評價”的基本程序,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情境具有真實性,如境外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等破壞國家安全的真實案例;二是確定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即針對此情境,我們該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和破壞國家安全行為帶來什么影響;三是適當給予學習支架,助于學生解惑。
四、對《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學建議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來增強義務觀念以及自覺履行義務。由于初二學生仍是未成年人,在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上,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熟知法律,譬如熟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方面的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條等,并注意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推動青少年把義務落實行動。此外,善于利用重要節(jié)日為教學資源,組織實踐活動,如每年4月15日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3(22).
[2] 李普曼.美國外交政策[M].桂林立體出版社,19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