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均衡教育也逐步得以落實。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均衡教育的要求與意義,加大對于農村中小學的傾斜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農村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均衡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談。
關鍵詞:均衡發展;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
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懸殊已經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極大地限制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科學地認識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不均衡性,積極尋找對策,對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地區差距懸殊,城鄉中小學在教學上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因此,科學地分析和正確地認識農村中小學教學公平問題,并積極尋找對策,對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加大農村傾斜力度,均衡配置教學資源
要實現農村教學的均衡化,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資力度,從宏觀上調整教育資源的投入結構。我國教育的基數大,因此教育事業也是異常龐大,就教育的投資構成來看,基礎教育的投資比例太低,劃撥到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資金就更少了,如果不實施重心下移和重心外移,則高等教育始終占據主流地位,且城市條件永遠優越于農村,最終造成農村教育陷入到貧窮循環的怪圈中,難以改善。其次,用完善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證農村的教育資金建設。農村的稅務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一些年頭,在經濟欠發達的貧困地區,財政根本不足以支撐龐大的義務教育經費開支,必須通過黨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實施財政的轉移支付,通過調整不同地區的政策,使教育的資源從先進富裕的地區向貧窮落后的地區實施轉移,幫助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第三,農村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的學生,大部分會流向城市,可是培養人才的成本卻需要由農村的行政經費來承擔,這就使得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沒有產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資金沒有回流,更沒有增值。這對于農村地區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為了減少甚至是消除這種不公平,城市必須向農村支付教育成本,彌補農村的損失,實現成本分攤利益共享。
二、 改變文化意識觀念,重建教師精神文化
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在農村的實施效果之所以不好,和教師隊伍的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農村的教師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努力的去調整自己在運用新課程理念的過程中面對的文化沖突。把之前一言堂、滿堂灌的重教輕學的模式轉變過來,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其次,教師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過程上,通過抽絲剝繭將知識的核心和技能的規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感知與實踐,發現知識的真理。而不是以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定性學生的優劣。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注重的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教師自己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意識,始終對于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采取審慎的吸收的態度,改變一本教參穿越春夏秋冬,一支粉筆寫滿課上課下的呆板的教學模式。在一切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主動的創造甚至是探索出適合農村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意識上的均衡,它對人們的行為直接發生指導作用,其統攝性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他的改革途徑。
三、 實行教師特殊制度,啟動“農村教師培養國家行動計劃”
教師雖然是一個清貧的職業,但這并不能成為農村教師待遇低的借口。國家近幾年對教師福利待遇的關注和落實雖然大大改善了農村教師的待遇,但是和實際的生活需求相比,還是捉襟見肘。因此,國家啟動了農村教師的培養計劃,目的在于通過特殊的制度扶持,縮小城鄉教師的工資待遇,真正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與工作條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具體來說,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個教師基金,對師范畢業生主動加入到農村教育中進行志愿服務提供基礎保障,為農村輸入優質的教師資源;其次,國家和省級政府與師范類大學達成定向培養的合作計劃,針對農村的教師進行免費的培訓,使農村教師真正獲得武裝頭腦的機會,認真的理解與把握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政策,提高教師各方面的素養。再由,在東西部地區之間形成城際合作的關系,讓教育資源優質先進的東南地區和落后貧窮的西北地區“手拉手”,發達地區派遣優秀的教師去貧困地區進行支教,貧困地區的教師也可外出拜師學藝,用請進來和走出去,使教師隊伍均衡發展。
四、 改革教學課程設置,開發地方校本課程
教育必須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進行服務,在我國從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向先進的工業結構轉型的時期,教育能不能承擔起這個任務,農村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除了完成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農村地區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根據當前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脫離的狀況調整教學內容,增加農村的實用性知識,適當加入農業機械化和農業信息化的內容,為學生們打開一扇窗戶;二是要突破課程設置的單一性,增加勞動技能課,讓學生走入生活中,掌握各種勞動生產技能,激發對土地的熱愛,樹立為家鄉、為農村貢獻知識力量的決心,豐富各項勞動技能。第三,校本教材的運用也要不斷的更新與修正,同時爭取各個地區的支持,使課程的開發回歸到本位,真正的為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服務。
五、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備課更有效率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對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掌握。為了更好地掌握教學的重難點,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一些與本課相關的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資源。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每節課都有眾多的資料,其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各式各樣的,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選擇有用的資源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在備課過程中,筆者會盡量了解更多與本課相關的背景資料,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向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總而言之,均衡教育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到農村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使農村成為教育發展的主陣地,提高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施孝芬.談村小教師怎樣用好均衡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月09卷.
[2]鄭波.均衡發展破浪前進——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小學發展紀實,《成功:教育》.
作者簡介:
王鵬義,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翟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