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是高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旨在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能力。它和化學、物理等學科擁有相同的地位,都是一門嚴謹的學問。高中生由于之前對生物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因此知識儲備量或許有所不足,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之中難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素質教育的實施已經迫在眉睫。正因為素質教育是讓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就在于課堂上,面對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都有所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針對其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注意讓每個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都有所收獲。那么如何將分層教學實施在生物課堂之上呢?離不開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處理,以下將對如何對學生進行分層處理實現高中生物分層教育做出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分層教育;教學應用
一、 分層教學在高中生物中的意義
1. 幫助學生認清自己
學生由于個人天賦和學習情況之間的差異,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或許會有所不同。而如果在生物學習之中迷迷糊糊,沒有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就無法把握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向,從此陷入盲目學習的誤區。而分層教育正是根據學生個人的特點,有意識的指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獲得汲取生物知識的捷徑。就拿很簡單的高一生物中的入門知識“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哪些”來講,一些成績較弱的學生只能掌握細胞中的最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概念,而成績占中等的學生則能更加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元素在細胞中所占的比重,而優等生不單能了解這些基本知識,還能自行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能力有高低”,但是認真的態度是相同的,只有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
2. 幫助教師更好的設計教學
在當前的生物課堂當中,學習層次不一的學生全部匯聚一堂,這就給教師的備課出了一道難題。到底該如何備課?如果備課的內容過于簡單,勢必會讓那些對生物課程有著學習優勢的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備課的內容難度過高,則會讓那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更加困難,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自己連基礎內容都掌握不了,對這些高難度的題目更是一竅不通。就拿“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8摩爾的CO2,消耗6摩爾氧氣,則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為多少?”這道例題來講,有的學生連細胞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場所都不清楚,又怎能進行計算。因此,實現分層教學,有利于教師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相應的練習,對于基礎偏弱的學生,讓他們了解基礎概念,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則可以進行課外擴展,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不小的幫助。
二、 如何在高中生物中實施分層教學
1. 實施分層提問
分層教學應注意讓每位學生在課堂當中都有所收獲,有所提升,因此教師應摸清楚這些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之中盡可能多的進行提問,了解他們在課堂當中的學習情況。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多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對于基礎偏弱的學生,提問他們相對簡單的題目,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對于優等生,提問一些有助于擴展思維的題目,讓他們在思考當中運用生物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與進化”這章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向日葵的種子長大后和向日葵一模一樣”,讓學困生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而對于優等生,可以再添加一些數學中的計算內容,讓他們計算遺傳中的概率問題,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地理解生物知識。如此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對生物知識有個大概的了解了。
2. 精心設計教案
由于學生個人的學習態度和成績情況各不相同,而高中生物的知識內容又比較復雜,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優化知識結構,最大化地讓學生獲益。重點要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障礙,而對于優等生則要安排適應的提升方案,將他們的能力進行提升。備課配備資料是一項充滿艱難險阻的工作,它需要教師精心挑選,而且在教學實驗法的應用下不斷優化。例如在學習到“生物體中的能量轉化”這課內容時,對于學困生,教師應該多準備一些基礎資料,例如“ATP的結構以及轉化方式等”,而對于優等生,則應該多準備一些相應的計算練習,將知識內容上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這樣精心設計教案,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學有所獲。
三、 總結
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已經逐漸滲透到了學習當中的各個領域,而高中生物作為一門發展歷史不到百年的學科,從誕生到現在,漸漸地從描述性生物學走向了分子生物學階段,成了一門富有科學性和理論性的學科。高中生物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之中樹立信心,而且無論學生能力高低,都能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有所收獲,解決了學習困難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張瑩瑩.《關于分層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初探》,學術期刊《成才之路》,2012年29期.
[2]張玲.《高中生物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10.
[3]肖建霞.《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分析》,學術期刊《考試周刊》,2014年90期.
作者簡介:
安建軍,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實驗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