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秀??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擁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和信息傳播優勢。并以微信公共平臺為例,系統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缺點,在此基礎上,也提出了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使用微信的教育和引導等解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互聯網+”不僅是互聯網思維創新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信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的新環境。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得到廣泛應用,QQ、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均被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初步構筑起各具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其中,尤以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即時通訊工具——微信最為活躍,因其除具有強大的基本功能以外,還兼備微信支付、城市服務等眾多優勢,不但對人們日常溝通的方式產生了有利影響,而且促進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從而推動了“微時代”的來臨,所以用戶近些年迅速激增,成為目前大學生群體應用最為廣泛的一款自媒體應用軟件。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從而明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定位。高校一直以來都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弘揚馬克思主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還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
在“微時代”背景下,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所以,也必須與時俱進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微信平臺作為校園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環節,促進新時期背景下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特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了解新媒體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積極學習這些新工具的使用方法,深層次地走進并了解學生,從而掌握他們的思想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引導學生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重要思想工作,在當前環境中又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并呈現出諸多新特點。其中,微信在高校校園的高度融入,顯得尤為突出。微信的信息量之大、影響力之深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測。大學生的思想積極活躍但對所接收信息的辨別能力明顯不足,很容易上當受騙被用心不良者所利用。我們在看到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不利影響的同時,更要學會去借助微信的重要影響作用進一步深化大學生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網絡生活的有效融合。可見,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一把“雙刃劍”,在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一旦使用不當或管控不嚴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微信工具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至關重要。
一、 微信應用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態
(一) 教育環境增加參與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通過信息推送、評論互動等開放的信息溝通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圍繞學生來開展,這樣學生將可以真正實現互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收教師傳授的信息。并且由于微信公眾平臺具有開放性,任何人都可通過關注平臺來獲取信息,而這種關注同時也是一種互動,關注者在接收信息后還可轉發或評論,大大增強了教育的互動性。同時,推送內容的及時性、形式多樣性,都大大提高了受眾的參與興趣。由此可見,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可以促進學生思考更加獨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也必將得以提高。
(二) 教育信息傳達便捷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面對面的口口相傳模式進行交流,形式老舊、效率低下。而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信息,大大縮短了信息傳遞時間,并能直接將原文傳達給學生,避免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與失真。與此同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傳播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問,教師也可以隨時隨地解答,突破了師生之間常規交流方式的限制,還能減少信息傳遞的時間,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度。
(三) 教育內容實現隱育性
微信是現代大學進行信息了解和思想交流常用的工具平臺,通過它,便可實現信息、思想的及時分享,并輔以漫畫、動畫、視頻短片等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加工,更是可以用輕松、直白的“微語言”講一些大道理,進而讓純理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接地氣”,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突出了真實世界和虛擬課堂的有力互補,有效解決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從而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 當前高校大學生微信使用狀況分析
(一) 微信依賴過高弱化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微信除其豐富多樣的基本功能外,還具有跨平臺服務的功能。其中又以強大的微信支付功能最為突出,通過微信支付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地解決一些生活問題,整個過程簡便流暢。所以微信正在以諸多方面的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他們也過分地依賴微信進行溝通交流,因而必將減少與同學、老師以及家長之間的交流,引發大學生產生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表達能力差等心理問題的出現,這些“屏社交”都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開始弱化,進而導致社交能力越來越差。
(二) 微信內容冗雜考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
新媒體的大眾性、開放性、共享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創設的信息壁壘,微信是當前時代一種最為熱門的通信方法,不但信息內容繁多,而且信息推送及時、便捷。其信息內容的冗雜不乏會存在一些消極腐朽、低俗負面信息,加上大學生還處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成型期,道德信息和意志力都較為薄弱,缺乏對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會造成對正確價值取向的弱化,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甚至是陷入價值誤區,更有甚者會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也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endprint
(三) 微信過度使用消耗大學生的精力
據《指尖上的網民》在2014年的最新統計,中國網民中,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機;23%的人生活沒有手機會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看微信。所以,作為使用微信最多的群體,大學生們一天中大多數的時間里都在玩微信,無論是課上課下、走路、聚會還是休息、睡覺時間,只要有點時間便使用微信進行瀏覽。如今大學生沉迷于微信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網絡游戲的癡迷,不分時間和地點來刷微信朋友圈的低頭族在大學生人群中隨處可見。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力學習,認真聽課和積極參與活動的人越來越少,課堂氛圍和校園風氣越來越差,直接導致學習效率越來越低。
三、 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
結合上述對微信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及“互聯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面對被網絡重重包圍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來審視網絡,寬容接納網絡中的大學生。保持高姿態、俯下身形來,主動到虛擬世界中聽取大學生心聲,積極回應學生關切。還要主動學習網絡語言、了解網絡焦點動向,要能聽懂學生說的話、更要讓學生能聽懂自己的話。
建設使用好各種網絡平臺,除微信以外如QQ、微博、各種論壇、網絡社區、微視頻、微電影等。可以建立自己的“微陣地”,也可鼓勵培養優秀學生“替我發聲”,在信息混雜的網絡世界里撥亂反正,豎起一股正義直言的網絡清流,以引領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更應借助網絡優勢,發揮微信平臺的積極作用,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并進行深層次、多角度探索,建立“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進而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朱千波.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徑[N].新華日報,2015-04-17(005).
[2]高雪依,申圓圓.“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微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7,(01).
[3]姜顯微.利用微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7).
[4]李伶俐.大學生“屏社交”依賴癥的隱憂——基于“微信控”背后的人際交往異化及反思[J].今傳媒,2015,23(11).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全文)[N].新華日報,2015-01-19.
作者簡介:
姜建秀,天津市,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教學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