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張進
摘 要:近年來,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重視。我國的在線課程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本文對我國在線課程的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在線課程的發展路徑,為在線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在線課程 慕課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c)-0243-02
在我國,自2012年以來,教育部先后啟動精品視頻課和視頻公開課建設項目,并于2015年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將加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探索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帶動機制,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列入工作要點,這標志著以MOOC為代表的網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進入政府統籌推進的范疇,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正如國務院參事湯敏所言:“慕課是一場中國輸不起的教育革命”。
1 在線課程的發展面臨的挑戰
1.1 信息化是支撐高等教育變革的核心
未來的教育變革需要技術支撐,推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各國搶占教育發展的制高點。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再一次推動了教育的變革,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形式、內容到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同時,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支撐著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等諸多方面的活動。
信息技術已經從根本上引起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線課程的出現是這種轉變的表現形式,使得傳統的學習方式逐步向移動學習轉變,最終形成終身學習模式。
1.2 國際化和全球化給高等教育帶來巨大沖擊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尤其是信息化和國際化帶來的挑戰,它們發生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信息化加快國際化,國際化又助推信息化的發展,所以信息化和國際化是相互作用的。
信息化帶來的革命性影響,要求國內的高等教育不可以無動于衷,沉迷于校園的高等教育必將走向固步自封,對受教育對象作為信息時代原駐民的認知特點不予理會的教學必將走向失敗。我國的高等教育,要從全球化視野、國際化目標、文化傳播的訴求來看待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改革,利用高等教育課程傳播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利用信息技術探索變革高等教育模式;要在未來的高等教育全球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1.3 未來教育的需求和特征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帶來挑戰
信息時代,知識激增,帶來“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來自網絡的信息傳播,已經將學科最前沿的海量信息推送到了學生的面前,我們還在課堂上按部就班,顯然不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而海量信息帶來的知識激增,顯然也不能通過課堂來完成教學。因此,教知識不足矣,要教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
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得全球化學習更有意義,未來的教育必須有信息技術的支撐,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沖擊,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課堂與現實的結合也許會成為一種新的方式,為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帶來了巨大挑戰。
1.4 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給課程改革帶來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創新型人才,教育已經在從班級教育向生態化、網絡化、分散化、生命化的個性化教育發展。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創新型人才是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前進的核心,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型人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建立適應社會發展與產業需要的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教育改革模式要適合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對終身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
在線課程充分運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和交互平臺,以提高知識的利用效率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根據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強化對教育的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對舊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分解與重構,相比于傳統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勝任力,為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路徑。
2 我國在線課程的發展路徑
2.1 各級教育部門需要重視在線課程建設
慕課所涉及的領域,都是在政府深度參與和主導的教育領域。比如大學、研究院、各級各類終身教育機構等,都有著慕課的身影??墒沁@些領域是意識形態、宣傳教育、公共財政等的重要領域,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政府的參與和主導是不可避免的。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提出:“加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探索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帶動機制,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國家對高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將從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向MOOC和高校SPOC轉變。
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中給出了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因此,各級教育部門要積極推進在線課程的建設。
2.2 各高校內需要積極推進在線課程建設
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是一項創新性的系統工程,在學校內部,它直接挑戰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又必須和學校的發展戰略緊密契合。要鼓勵在校內發展SPOC應用,SPOC能夠使課程完成率更高、教學互動學更強、教學主動性更大、學科適應范圍更廣等特點,補齊了MOOC的短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高等教育在線課程的主體。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其次,高校管理者必須對高等教育在線課程的概念與核心理念有深刻理解,準確定位學校在其中的發展定位,做好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整體規劃,在學校內形成課程改革的氛圍;最后,要鼓勵高校選擇學校優勢專業、優勢學科和具有在線傳播優勢與社會需求的公共課程,由優秀教師團隊組織開展SPOC在線課程資源,使其能夠對外共享,面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
2.3 各高校間需要建立在線課程資源共享的機制endprint
基于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的理念,讓在線課程服務其他高校和校外學習者是核心目標之一。這是對傳統課程服務模式的拓展,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
鼓勵在各個高校聯盟的學生中試推行跨校選課與學分互認機制,以整合資源或調整戰略進行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需求,建設滿足不同教學需要、不同學習需求的在線開放課程或課程群。
通過在線學習、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應用在線開放課程,不斷創新校內、校際課程共享與應用模式。積極探索采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服務渠道,試點探索跨校選課與學分互認機制的建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對日益增長的多樣性學習需求。
2.4 吸引外界力量參與在線課程平臺的服務創新
高等院校在開發在線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校內SPOC應用,并進一步提高教師素養,培育大量的優質共享在線課程資源,積極探索跨校選課與學分互認機制,使得高校的在線課程資源能夠面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
吸引企業成為在線課程建設的最大投資方,為在線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注入資金。同時,社會培訓機構、研究機構和企業通過投資建設在線課程共享知識資源,不斷豐富在線課程資源庫,推動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和學習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在線課程的服務創新。
2.5 構建基于在線課程的終身學習體系
選擇一部分社會需求的公益類課程和培訓類課程,由政府或者學習者購買服務,提供平臺與政策支持,面向社會開放。逐步形成在線課程服務社會的新模式,從而建立面向終身學習體系的課程平臺,為終身學習體系構建奠定基礎。
面向全社會提供學習服務的過程中,學習者通過選課,學習各類公益類課程,通過購買服務,學習各類技術和知識,提升自己創業、就業、工作的能力。政府也通過這個完整的服務體系,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和服務,極大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獲取,進一步促進建立在線課程學習的服務機制。
3 結語
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大規模在線課程的應用模式下,未來的高等教育教學必將產生重要變革。因此,我們要以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發揮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傳統優勢,推動我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走上“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積極、健康、創新、可持續的中國特色良性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陳靜,杜婧.在線課程的進化特征及主流模式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7(3):112-118.
[3] 劉斌,張文蘭,江毓君.在線課程學習體驗:內涵、發展及影響因素[J].電化教育研究,2016(10):90-96.
[4] 李伯平,李藝殊.超級開放在線課程:機遇和挑戰[J].開放教育研究,2016(5):46-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