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趙宏
[摘 要] 特色課程是藝術特色學校發展的基石和載體,只有開發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構建了特色課程體系,才能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大連市第十五中學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的,以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抓手,實現文化課與美術課的協調發展,為其他特色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藝術特色學校;特色課程體系;校本化
特色課程是藝術特色學校發展的基石和載體,只有開發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構建了特色課程體系,才能實現學??沙掷m發展的目標。
大連市第十五中學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美術高中特色課程體系的開發與應用”實踐研究。通過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實現“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美術專業課程特色化”的目標,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綜合素養,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管理、教學、評價體系的變革,真正實現了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構建特色課程體系的作用
(一)保障學生全面發展
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建立特色課程體系,有利于指導各學段、各學科課程之間做好銜接和整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二)提升學生學習力
藝術特色學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自主性差、功利性強、文化和美術學習時間分配不合理、綜合能力薄弱、缺乏藝術學習能力等諸多問題。構建了一套更顯性、更系統、更全面的“文美雙贏”課程體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三)引領學校可持續發展
國內藝術特色高中對高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比較少,大多數藝術特色學校沒有從對課標的詮釋、教材的編寫、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構建自己的課程體系。大連市第十五中學作為特色教育的領軍學校,已經在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的,以特色課程體系為抓手,實現文化課與美術課的協調發展,為其他藝術特色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途徑與方法。
二、構建特色課程體系需把握的方向
在研發特色課程體系過程中,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始終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即把握方向性、注重針對性、堅持群眾性、突出選擇性;始終把握三個基本環節,即課程開發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團隊開發與個人開發相結合、課程開發與課程使用相結合。經過近十年的研發與完善,最終形成了適合美術特色學校的“二元”課程體系。
由此可見,在藝術特色學校發展中,在對課程體系的再梳理、再評估、再完善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學校育人目標與課程目標的協調一致,促進學校課程整體性與多元性協調統一,使學校教學資源更有效地為學生學習服務,最終達成滿足學生全面而差異化發展的目標。
三、特色課程體系的實施方案
校本課程特色化與國家課程校本化,是藝術特色學校課程發展方向的關鍵。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堅持“以美立校,特色強校”的發展理念,認真研究美術特色學校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了“文美雙贏”的教學目標,將學校辦學理念和對教育價值的追求在課程構建中體現,最終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一)美術必修校本課程
大連市第十五中學美術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種,必修課程由素描、速寫、色彩、設計等科目組成,傳遞給學生美術知識、技能、思維方法等,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創新精神等;由學校美術教師自主開發,每門課程都由一個團隊開發,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團隊中的每個成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相互切磋中增強了對課程的理解。近年來,學校公開發行美術校本教材20余套,不僅服務于本校學生,更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全國。
(二)美術選修校本課程
藝術特色學校要著眼學生未來的發展,設置多元的選修課程體系,為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提供平臺。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在校本課程的選擇性上下功夫,形成“課程超市”,這些選修校本課程的種類一部分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設的,另一部分對接美術高校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提前做好深造的準備。學校目前開設了美學漫步、動漫賞析、空間設計、雕塑欣賞、國畫、書法、攝影等十幾門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自由選擇。這種開放、互動、多元的選修校本課程模式也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實踐校本課程
戶外寫生是藝術特色學校美術實踐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生親近大自然、培養審美能力的必要途徑。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建立了8個寫生基地,每年春季和秋季開設寫生課程,兩季各半個月,教師帶領學生到野外寫生,感受景物在大自然中的變化,訓練繪畫技能。寫生基地大多遠離市區,條件較差,學生們暫時離開父母和鬧市,獨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對美的感受能力、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繪畫技能都得到顯著提高。
四、國家課程校本化
藝術特色學校課時安排具有特殊性,通常文化課的課時比普通學校少一些,因此要想提高學生文化課成績,就需要在國家課程校本化上做足文章。
(一)教材校本化
大連市第十五中學打破國家課程教材的既定體系,以主題、問題、技能訓練為線索,將國家課程校本化。在處理方式上,分為課程的綜合、課程的拓展、課程的應用三大方面。如:對政治學科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將書中的知識點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將知識點立體化,并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吃透知識點,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課程的拓展包括對課程內容深度和廣度拓展延伸,將教材內容與美術學習有機結合;課程的應用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如在語文教學中,將詩詞鑒賞與美術作品賞析相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二)課堂教學校本化
課堂改變,學校才會改變;課堂高效,教育才會高效;課堂優質,學生才會卓越;課堂創新,學生才會創新;課堂進步,教師才會成長。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堅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對教材校本化處理的基礎上,還以課堂教學的校本化為重點,轉變教學方式,探究出符合美術生學習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即“目標定學,學案導學,合作助學”。目標定學: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美術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以模塊或單元為單位,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建議。學案導學:科學編制導學案,圍繞 “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知識鏈接、學習內容、展示提升、達標檢測、鞏固小結”設計。合作助學: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本合作等途徑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
在特色課程體系的引導下,大連市第十五中學已經探索出一條美術與文化“雙贏”的特色教育道路,實現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藝術特色學校應以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為核心,將特色學校的發展推向深入,描繪學生美好的人生。
責任編輯 萬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