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標中重點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做好閱讀教學不僅僅是閱讀教學本身的問題,還關系到寫作的問題,閱讀教學做好了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依據教學經驗,要想做好閱讀教學就要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同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情形,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適合他們的方案,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引導他們充分閱讀和理解,穩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材;教參;課件;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提出了眾多的要求,下面僅從教材的運用、教參和課件的輔助教學以及教學設計三方面談一點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一、 正確的運用教材
作為一名初中教師一定都知道,初中教材中每一位編者都有其編寫的意圖:無非都是針對學生閱讀的實際,為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服務。所以,我們要對教材所選的篇目有個正確的認識,要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依據自己的特點合理安排教材內容的設計,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學案,引導他們能夠按著教師的引導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此時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首先要從整體把握整冊書的閱讀重點是什么,其次要把握每冊書的每個單元的閱讀重點,根據單元的閱讀重點篩選單元篇目,根據不同的篇目制定出不同的方法指導,力爭將閱讀方法分散到每一篇課文中去,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負擔。最后,要精選篇目,能突出明顯的閱讀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方法指導,使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再遇到類似的方法的文章,學生能很自然地完成,而不是教師講了,學生就會做,沒講學生就不會做,一定要引導學生能脫離教師的“拐棍”,能獨立地,保質保量地完成。
二、 正確運用課堂中的輔助資料(如相關課件和教學參考書)
真正的一線教師都知道,無論是課件還是教參,都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一定不能使其先入為主。對于閱讀,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對一篇文章認真閱讀,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不要簡單地成為教參的“復述者”,過度地依賴于教參。要同學生一樣,不斷地思考,使自己的思維也在不斷地進步,千萬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停滯不前,導致自己的思維不及學生,試想,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教師又怎么能指導出思維敏捷的學生呢?
因此,我覺得,教師在上閱讀課前,一定是要認真備課的,這里說的是,一定要認真閱讀文本,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因為只有自己親自閱讀了,才能有真實的感受,才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才能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意圖,也才能更好地賞析文本中的語言特點。這樣,當學生的理解和文本的主旨發生偏離時,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引導,否則教師是很難判斷學生的說法的,此時如果一味地依據教參的說法,可能會大大限制學生的思維,因為教參給定的答案有時是很片面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處于幾乎封閉的狀態,被固定的模式所限定,嚴重地制約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這樣說,也不是一定不用教參,我認為教參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對教師備課不足的地方可以查漏補缺,當和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不同時,可以和同組教師進行討論,達成一致的意見。總之,適當地借鑒教參,但絕不依賴于教參,教師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情形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媒體教學逐步進入課堂。但實際課堂應用較多的還是課件。課件的最大優勢是容量大,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化,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因課件的畫面較豐富,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的重點可能就會偏離,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在課件的畫面上,嚴重地影響教學任務的正常進行。基于課件的優勢與不足,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課件要有選擇地運用:課件數量不宜過多,讓課件起到引領作用即可;畫面不要填充得太復雜,以簡潔大方為宜;課件的運用要有時效性,下載的課件教師要親自審閱,做適當地修改。如果能恰當地運用課件,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三、 合理安排教學設計
我認為教學設計,不單單是教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應該設計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情。
1. 教學設計中必須設計學生
無論教學設計如何設計,關鍵的是要時效性。所謂的時效性,就是學生學會了,學懂了。要想讓學生學會學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真正做到讓學生能掌握。否則,再完美的,再優秀的教案沒有考慮學生的因素,沒有學生的活動,也應該是不成功的教案。
2. 留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
選定好文本后,要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閱讀。學生只有做到充分的閱讀,教師的課堂教學才能進行的順利,否則,學生對文本內容模棱兩可,不能很好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課前布置的預習閱讀任務,能真正做到的為數不多,如果教師不了解情況,一味地盲目講解,只是徒勞。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奠定基礎!
3. 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
這里特別提到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的“心里阻抗”。語文教師經常會有這樣的慨嘆:“這些題都講過,學生為什么不會做?”或者“講了這么多次,為什么學生就是記不住?”其實,學生接受心理和教師的傳授是兩個系統。很多語文知識并不是老師教學生就能懂或者講過一次學生就能懂。
這就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心里阻抗”。也就是,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知識心理上不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盡量把“老師教的”轉化為“學生自己得來的”,用這種方式減少學生的心里阻抗。
4. 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明顯地感覺到這一代學生在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上有偏差。學生的思想很復雜,許多優秀的閱讀教材很難讓他們有感觸,難以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閱讀課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切不可對學生的價值取向不聞不問。
總之,初中階段,要上好閱讀教學課,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只有認真閱讀文本,領悟了文本的情感和主旨,把握住文本的行文思路,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其次,是對學生的要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學情,設計對學生而言,切實可行的學案,指導他們依據學案,深入閱讀文本,了解文本的內容,借助學案和教師的引導,掌握分析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徐華玉,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