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使教學做到“高效”、教研達到優化、創新,是筆者學校英語教研組成員們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筆者一直擔任英語教研組組長,本文正是總結了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一一列舉小學英語教研組工作品質提升之我見。
關鍵詞:課例研究;團隊協同;教學;“高效”;教研優化
一、 抓實常規促發展,打造團隊講協同
(一) 認真組織教學做好各階段工作
學期初,按照教研室要求組內有效落實單元備課研課。在備課中,能嚴格按照教研室的要求,做到清晰、規范,備過程、備方法、備教材、備學生,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學期中,做好單元整體課例備課的轉化和實踐運用工作。上課中,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并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會話。課后認真反思,及時總結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學。學期末,組織組內老師們分頭做好復習計劃迎接最后檢測。
(二) 積極學習教學理論促進課題研究
我們組共有九個人,在每月兩次教研組活動時,我會穿插安排一些理論培訓內容,主要材料是教科研網上小學英語網頁的教學專家講座、教學設計等。另外,學校還為我們訂了各種理論學習雜志,在學習、研討過程中,我總會引領老師們將所學理論與自己教學實際相結合,并鼓勵她們撰寫論文、隨筆等。在小課題研究中,我們選擇了我們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較多的“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的差異化策略探究”這一主題,每次教研,我們都會就“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如何針對學生不同閱讀水平進行評價”等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力求科研真正為教學服務。
(三) 有效措施提高學生口語、書寫能力
根據學校和教研室口語和書寫測試的工作安排,我們從學期初就做好計劃,按照單元話題出好題庫,并與家長取得聯系,采取了分單元、分班級、分學習水平層次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積累性抽測,以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水平和能力。終于在本學期舉行的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抽測中,學生口語水平和書寫能力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時在提高口語能力的基礎上,我們組也嘗試根據學生能力不同,引導他們完成簡單的繪本故事閱讀,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
(四) 榜樣示范打磨新教師課堂
新學年的第一學期伊始,新進教師被分到四年級組擔任英語教學,領導囑托我們要互幫互助,“一路一帶”,即同在英語教學之路上帶領著大家前進。我們組里都比較年輕,因此平日里都是以姐妹(弟)相稱,在教學資源和教案的使用上更是做到資源共享。雖然是新考選教師,他在英語教學方面已有多年經驗,但這些經驗也都是中學教學經驗,有的教法跟小學是完全不一樣的。戰老師課堂風格幽默,且在語法知識講解上有獨到之處,我們有不懂的問題都向她請教;曲老師的字體漂亮課件做得又快又好,我們都找她幫忙;我教齡較長,在把握教材,找準教學重難點上有長處,又讓他倆很受益。就這樣,我們都善于取他們之長補己之短,教學成績自然不錯,各項測試的成績也是盡如人意。
二、 立足課例研究,提升教研品質
我們教研組是我校最大的教研組,課例研究就成了我們持續成長的重要支架。本學期我們將課例研究的主題定在了針對復習課教學設計的研討。
(一) 提出教研主題——復習課設計研討
我們教研組以前對復習課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梳理、再現”的初級階段上。就是評課,也是既缺乏中心觀點或主題,又沒有理性的專業診斷和具體可行的改進意見,很難在僅存于表象的評課活動中有所突破,僅有三個人的觀、評課活動也缺乏深度,以至于復習課堂的改進收效甚微。
(二) 邀請專家解惑答疑
今年四月,我參加了全市教研組長“同課異構”復習課內涵建構評選活動。為了能更好地解讀復習課的內涵架設,我們邀請外學校名師參加研討。趙老師針對“復習課”教學目標如何把握、針對復習內容串聯的教學活動如何設計等問題進行了解說,讓我們進一步更新了復習課的教學理念。
(三) 磨課評課中改進設計
備課說課改課環節,首先是按照對復習課的理解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四課備出課來,然后說課演課,所有英語教師都受邀聽課,并填寫了課堂觀察量表。在提交的教案上,根據前期課堂上的實戰演練,我們組又“研”出了更為細致的第三遍。在鞏固操練環節,我安排了活動3作為學生說的素材,首先讓學生在小組里面練習,然后分組匯報“Do Housework”小組成員情況。小趙老師指出了我的不足:習性效率方面,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內涵效率方面,操練形式機械單一,沒有合適的評價機制。
教研組的意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把教案做了調整:上課伊始就把學生分成小組,任命組長,各個小組和組內成員在每一個環節都展開競賽,優勝者得到一張粘貼,最后累計粘貼最多的個人為優勝個人,小組為冠軍小組。這一招果真靈驗,尤其在鞏固環節,學生大膽思維,頻頻舉手。課后,同事評價這一課堂組織形式能夠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比賽欲望,有力地催生了學生思維能力,很好地體現了價值效率。
(四) 反復研課后見成效
整個研課過程中教研組對“復習課構建”的認識和領悟又向前邁了一大步。通過本次單元課例的集體備課研課,我們教研組對“復習課”的內涵建構和價值體現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得益于教研組老師的無私幫助,更得益于“一課多研”,“一元多研”,“一環多研”的效率課堂研課方式。
作者簡介:劉忠杰,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