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多來源于生活,因此實施教學回歸生活的教學模式,能夠切實增強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教學能夠更加貼近生活,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意義較大。文章以蘇教版高年級語文教材為例,對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教學策略展開全面論述,旨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保證課程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回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14
作者簡介:謝娟萍(1983—),女,福建福鼎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一、培養學生觀察習慣,保證學生理解程度
學生因為年齡以及閱歷等方面的缺失,對人和事物的認識程度不夠,這導致學生很容易感覺文章內容與自身生活存在一定距離,雖然與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較為相似,但其由于沒有對生活進行認真觀察,致使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準確理解知識點,因此,對語言學習造成了一定阻礙。在實施生活化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合理引導,幫助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讓他們可以真正去觀察生活,并可以利用生活中觀察的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進而達到對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觀察能力進行強化的目標,以達到理想化教學效果。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變色龍》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進行教學之前,要以教學回歸生活為目標,讓學生事先對本課內容進行調查,并要通過實際參觀或者互聯網查詢等方式,搜集相應資料,并組織語言準備3分鐘左右的演講;其次,教師要邀請學生上臺進行演講,并請其他學生對資料進行補充,且在講解完“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臉”之后,利用播放生活紀錄片的方式,激起學生對變色龍這一動物的興趣,并可以結合生活中對爬蟲類動物生活方式的觀察,明確變色龍變色的原因,展開新課教學;最后,教師要通過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變色龍聰明可愛嗎?”引發學生對變色龍以及其他自然生物的熱愛之情,進而通過合理引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探究意愿,從而完成相應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為他們后續進行語文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利用生活情境,保證學生文章掌握程度
情境教學是較為常用的一種生活化手段,通過對生活情境的利用,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同時讓學生在情境開展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內容,確保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可以真正走進生活,將生活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學生知識點運用能力的有效鍛煉。例如,在對“雨”相關文章內容進行學習時,可以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讓學生到雨中自由活動一會兒,讓他們可以真正感受到雨的美,并在此基礎上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使他們可以切身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能夠更好地對文章中的情境進行體會。
三、改善作業布置模式,保證教學生活化
為保證最終教學回歸生活化的效果,教師需要保證生活化教學的手段以及內容能夠滲透到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之中,而作業布置作為檢驗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自然也是教師需要注意的重點。教師要按照教材內容與課程教學要求,將生活實際內容融入作業布置之中,確保生活與教學的結合效果。
四、拓展教學資源來源,保證語文教學多樣性
由于高年級小學生的意志力相對薄弱,很難長時間投入一件事情之中,因此為保證課程教學效果。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要注重對教學資源的挖掘,要對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運用,以此對語文教學多樣性進行保證。
一方面要對學校生活進行合理運用,利用小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對學生展開語文教學,如組織學生就與同學之間的點滴趣事進行演講等;另一方面要對社會生活進行合理運用,通過合理安排社會活動的方式,如組織學生進行春游等,對學生語文各項能力進行鍛煉,確保學生可以得到全方位發展。同時要對家庭生活加以利用,利用學生家庭特征,組織多樣化生活教學活動,如有的學生的父母是賣五金商品的,可以安排其寫文章時對五金商品進行介紹等,這樣不僅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生活能力進行強化,這對于學生成長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綜上所述,教學回歸生活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實際關聯,能夠使其真正體會語文學習的價值與作用,真切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可以切實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確保其可以全身心投入語文課程學習之中;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生活實例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知識實際運用水平,進而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相應培養目標,保證自身發展全面性。
參考文獻:
[1]劉 芳.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
[2]趙朝美.小學語文回歸生活的教學實踐[J].新課程學習(中旬刊),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