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黨和國家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政策上做了重大部署,中學語文教學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大使命,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文化修養,才能在文化強國的潮流中完成好自己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修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指出,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要求各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中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更需要具備較高的傳統文化修養,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一、 中學語文教師提升傳統文化修養的必要性
1. 語文教學的需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因此語文教師要肩負起新課標賦予的這一教學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2. 教師職業修養的需要。2016年9月11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八一學校與教師座談時,提出了四個“引路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這段談話高度重視教師的道德修養。而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培養,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就必須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來汲取道德養分,提高道德修養。3. 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習總書記2013年3月7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所以教師發展自身必須立足于傳統文化提升自身修養。
二、 當前語文教師文化修養的狀況
1. 對提高文化修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良好的文化修養是教師的智慧之源、師德之根、教育之魂、健康之基,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是個人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保障。可是一些教師只重視知識,不重視文化,對文化修養的重要性認識模糊,工作上得過且過,不能很好地履職盡責。2. 讀書較少,缺乏底蘊。教師的文化素養決定了教師的基本素質,而教師的基本素質的高低,根源于讀書的多少。只有不斷讀書,才能加強教師的文化底蘊,才能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才能形成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可是一些教師缺乏專業發展認識,讀書較少,“蓄電不足”,缺乏底蘊。3. 精神倦怠,熱情不高。由于現行教學評價體制不符合教育現狀,嚴重影響了教師個人發展、收入分配等,不少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抱著一種應付的態度,工作消極被動,沒有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上升為較高的事業追求,所以也就談不上對這一職業的熱情。4. 缺乏智慧,育人乏術。教師由于缺乏文化底蘊,對新課程理念及課程內容理解膚淺,既不能做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設計,又不能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契機;既不能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又不能培養學生懷疑批判的能力與高尚的情懷。只能教書搬教參,上課一言堂,練習對答案。
三、 提升中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修養的對策
1.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關于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思想,新任務,我們要扎實學習、深入領悟,對學習、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要內化為堅定信念,外化為自覺行動,擔負起新時代的歷史重任。2. 閱讀傳統文化典籍,汲取民族精神滋養。中國傳統文化由不同學派創立,內容是綜合性的,“表現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樂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只有廣泛閱讀文化典籍,才能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豐厚文化底蘊,鍛鑄文化品格;也才能從文化培養的高度,自覺地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很好地影響、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為人品格。3. 切實加強教風建設,提升教師文化修養。教師的文化修養要通過自身的行為體現出來。學校要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制度,引導、規范、激勵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備課、上課、批閱作業、輔導、考試、成績評定、指導課外實踐活動等各個教學環節明確要求,讓教師在道德、才學、作風、素養、治教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從而促進教師提高文化素養。4. 組織開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提升修養。學校開展以教材研究、課堂教學研究為手段的文化滲透研究活動,努力探索傳統文化在課程開發、教學過程等方面的滲透點,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學習,在研究中提高教師文化修養。也可以整合不同學科教師在一起研討、相互啟發,開闊教師的學科視野,增加教師文化底蘊,使課堂具有文化味道。5. 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文化培訓。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在網絡平臺上面的研修應該圍繞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展開,通過開通個人博客、個人主頁等網絡個人空間,撰寫學習心得、開展問題研究、提出疑難問題、尋找合作伙伴,這些豐富的學習研修形式可以使教師獲取知識,陶冶情操,開闊胸襟,提高境界,帶來個人素質的變化,從而轉化為教學智慧與精神動力。6. 向文化名家學習,培養學科骨干。學校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科骨干教師向文化名家觀摩學習,也可以邀請文化名家到學校指導幫助。因為他們的學識水平、經驗閱歷、處世之道、精神品格等是生動鮮活的教材,是教師學習的典范,教師與他們近距離接觸,能受到熏陶、感染、指導、幫助。另外,在學科骨干教師的影響下、推助下,教師群體的文化素養的提高工作也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68).
作者簡介:
唐波,甘肅省武威市,武威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