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教育創新深入發展,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豐富多變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提供路徑。“圖形與幾何”作為初中階段重要教育內容,應轉變課堂教育單一表現形式,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本文通過對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問題進行探析,以期為推動我國初中數學教育良性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涉及許多圖形與幾何問題,需要學生掌握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使數學問題可以通過“圖形與幾何”的高效學習得以解決。初中數學教師在“國培計劃”影響下,明確創新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略,使傳統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消極影響得以屏蔽,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綜合能力。基于此,為了使我國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探析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 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內涵
伴隨我國新課改深入發展,在義務教育階段,期許通過教育創新,轉變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及機械訓練教育模式,注重傳授學生學習方法,弱視數學分數,側重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等綜合素養,確保在數學課堂上,師生可以得到及時交互,為數學課堂注入無限生機,學生在課堂上向教師反饋的教育需求,可以被教師掌握,引導教師做出教育變革,凸顯教育目標,高效落實教學內容,減少數學課堂冗余部分,使數學教育質量得以提升,“圖形與幾何”教學作為以數形結合為基礎的創新型教學內容,其內容較為簡化,設計空間立體結合圖形較少,較為適用于中小學數學教學階段,而學生通過“圖形與幾何”的有效學習,可以初步了解數形結合數學解題方略,夯實數學學習基礎,提升數學學習能力,使數學問題通過圖形與幾何知識,得以有效解決,在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學生通過教育,也可提高數學問題自主解答效率,達到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需要迎合實際進行創新,以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提供路徑,為此數學教師應以數學知識為基礎,以學生學習能力為導向,以教學實情為前提,思考落實該教學策略的有效方略,使“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可發揮積極效用,達到推動初中數學教育良性發展的目的。
二、 明確存在于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問題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初中數學教學存在教師為主體的問題,使初中數學教育目標出現偏差,無法明確“圖形與幾何”教學法應“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為什么教”,這些問題均充斥在初中數學教育氛圍內,導致“圖形與幾何”教學出現與書本知識、教學重點、學生需求相脫離的現象,影響教學方法落實成效。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在認清教學問題基礎上,迎合教育實情,探析教育創新方略,使教育更具有效性,達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 思考在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圖形與幾何”教學落實方略
1. 科學創設教育目標,使“圖形與幾何”教學更具操作性。例如,教師在進行“豐富的圖形世界”的教學時,應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科學創設“圖形與幾何”教育目標,如“探尋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以不同角度觀察圖形,并總結觀察結果”,這些教育目標實踐主體均為學生,為數學知識與學生進行高效交互奠定基礎,教師依照學生學習情況,靈活創設課堂教學內容,使“圖形與幾何”教學內容,始終圍繞學生學習需求,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在有效解決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模糊問題的基礎上,達到提升教育質量的目的。
2. 統籌數學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實情及教學目標,利用結構化、問題化、情境化等創新型教學模式,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在明晰教學目標后,“圖形與幾何”教學方向已經明朗,為了達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運用創新型教育模式,賦予“圖形與幾何”課堂豐富多變的表現形式,使教育更富成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升自主探究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基本平面圖形”的教學時,可以利用結構化教學模式,如將課堂教學分為“閱讀、理解、練習”三個結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學內容,總結學習難點,教師依照學生自學結果,對數學知識進行講解,在理解教學階段,關注學生客觀反饋,適當放慢教學節奏,而后以學生學習盲點為基礎,構建“基本平面圖形”知識練習內容,為了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知識鞏固環節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化游戲,將班級分為兩大組,一方提問一方解答,若問題回答錯誤或問題創設與書本知識無關,均需要接受懲罰,使學生在游戲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3. 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傳授數學問題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意識,完善數學思維,提升數學能力。初中數學教師通常以為教學目標達成,教學創新方略落實高效,學生課堂表現活躍,就是構建了高效課堂,并完成了教育改革任務。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不如教授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圖形與幾何”教學是數形結合解題方略雛形,教師應通過教授學生圖形與幾何知識,培養學生空間意識、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系統的三維立體知識體系,為今后進行數形轉換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進行“平行線性質”的教學時,涉及性質論證問題,教師可以將論證對象設為長方體,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在有效提升平行線論證能力的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創新提升教學水平,為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圖形與幾何”教學,是初中階段較為重要的教育內容,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標引導下,迎合教育創新發展浪潮,思考學生主體、數學問題、教學方略三者關聯,使教學創新更具實效性,達到推動初中數學教育良性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石小江.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合情推理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7(8):43-44.
[2]黃海清.芻議合情推理在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妙用[J].數學教學通訊,2017(5):75-76.
[3]黃永福.初中數學圖形與幾何內容認知水平的比較探究[J].讀寫算(教研版),2014(14):315.
作者簡介:
邱曉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