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紅
[摘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課程探究式學習顛覆了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模式,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及與人溝通、諧調、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探究式學習無疑是實現課程目標、轉變學習方式的一劑良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設計有挑戰性和思維發散性的問題,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感受學生在一節課中發生的變化,積極打造教研新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實踐探究;學習方式;變革;自主學習
5G時代、物聯網時代、機器人時代、智慧教育……信息社會教育給學習者提供了許多學習的途徑和載體。如何提高與人交流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如何學習使用和控制機器人?在時代變革的階段如何與未來的教育無縫對接?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傳統的接受式學習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我們要變革學習方式,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
一、探究式學習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或稱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探究式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突出學生的主動探究,強調理性質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現代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嚴謹性、流暢性,而且還要培養思維的獨特性、批判性。因此,開展探究性學習非常必要。
二、探究式學習的實踐運用
1.培養教師的思考力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置有挑戰性、可以發散性學生思維的問題;要重視知識的勾連和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串聯、反芻、合作的方式,對知識進行重組和再創造。如果教師為了設計一個具有挑戰性問題徹夜不眠,為了設計一個問題進行頭腦風暴,這種高度碰撞的思考力所設計出來的問題,一定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流連忘返。
例如,在《誰是領導?》主題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有五個人乘坐一艘海盜船來到了孤島,發現了島上的100顆鉆石。海盜的本性顯露出來了,他們都想得到這些鉆石。他們提出,每個人可以開口提出一個分配方案,如果有超過一半的人同意,鉆石就歸其所有,其他人投入海里;如果有一半的人不同意,他就要被投入海里。很顯然,誰先開口就會成為風險最大的人。出示問題情境后,我把學生分成三批,第一批共5個組,每組5人,大家商量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人上臺代表海盜匯報,匯報時間3~5分鐘,教師和其他同學當評委進行點評。這一問題情境的設計,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廈門作為國際花園城市,“金磚”峰會后有很多外國友人打算春節到廈門旅游。作為東道主,你能夠幫忙把不同的酒店裝飾得更有中國味一些,并且各個酒店房間符合不同國家的特點嗎?這樣的發散性問題激發了師生的創造性。
如果教師的思維打不開,就沒有辦法培養有思考能力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善于編寫能調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題目,善于設計和策劃能激活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問題。
2.教學中善于傾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學會傾聽。聽孩子的心聲,聽孩子的感悟,聽孩子的聲音,聽孩子的沉默、眼神和肢體語言(沉默、眼神和肢體語言也是一種聲音)。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內心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通過互幫互助互學共同獲取知識,通過開展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3.打造教研新模式
觀察學生,反思教學,是一種不錯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聽課的教師或者評課的上級領導不僅要關注教師的表現,更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變化。這樣的教研活動目的是改造課堂,落腳點是改變學生的學。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變化,積極發揮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新教研模式的指導下,觀課教師以觀察員的身份與學生坐在一起,用心感受著學生的變化,用相機拍下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描述的方式記錄學生的變化,課后再分享課堂觀察到的小組內個別成員的學習實景和變化。比如,聽了學校郭老師的《夜幕下的大樓》后,教師們一改以往對執教者的評頭論足,而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某個小組的學生小明。當老師快速講解題目后,他表情茫然,唉聲嘆氣;當老師展示第二個題目后,他起身向一位同學求助,兩位同學竊竊私語,小明聽明白之后笑逐顏開。這些情形被觀課的老師記錄下來,并且分析學生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和變化。但也有老師提出不同意見,說學生主動求助,遇到困難參考別人的作業,等待別人的分享,時間久了會不會養成依賴的習慣?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互幫互學,忽視教師“教”的功能和作用,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在哪里?對此,老師們展開探討,教研活動也更深入。
三、探究式學習中學生的改變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給學生一個安靜思考、輕聲交流的時間,學生就會直言不懂的地方,并主動請教,開展協同學習。通過學習,學生會逐漸懂得與伙伴們相遇對話,懂得與自己相遇對話,懂得與各種有趣的生活相遇對話。在求知欲的驅動下,他們會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并積極尋找答案。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協同合作,互幫互助,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發展,課堂也從教師“教”的場所轉換為學生“學”的場所。創設小組內生生互問、生生互助的平臺,讓學生教學生、學生問學生,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相吻合。
比如,在教學《文具的探究》這個主題中,學生在文具這個大主題下可以自由選擇小課題進行研究。以班級或者年級為主,每5人為一個小組。有的小組選擇研究筆,有的小組選擇研究橡皮,有的小組選擇研究算盤……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為什么算盤的上面是兩個珠子,下面是五個個珠子?最早的筆是在龜甲上刻字的石頭,現在的筆是觸摸和聲控的,將來的筆又會是什么樣呢?平常看到的書包和電子書包還能有什么改進?……然后,每個小組的同學分工合作,在學習中運用拍攝、采訪、問卷、考察、實驗、制作、設計、收集資料等各種方法和手段開展研究,制作研究報告。遇到問題,學生可以請教老師、家長,也可以請教同學。經常看到學生們在教室里悄悄地討論,主動修改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自我學習的設計者,是積極參與自我學習的學習者。探究式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協同學習、問題探究、獨立學習的本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一種和諧的班級文化。
《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高端論壇》中提到:未來的學校,除了有選拔和培養國家管理人才以及急需的高精尖人才的學校之外,也有普通基礎教育要求人人達標的國民素質教育學校,還有滿足老百姓提高素質需要的課程學習中心。不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學習,不分年齡、不分資歷,根據個性需要,各取所需,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水平自主挑選課程,自主學習,在同伴交流和互助中共同成長。未來的變化還有很多的猜測與聯想,但是智能社會的智慧教育將引爆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升人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探究式學習能夠為將來的智慧學習打下基礎,實現無縫對接。
總之,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傳承教育精粹,研究教育內涵,挖掘先進理念,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實踐探究學習才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王斌華.問題學習法[M].上海:上海教育, 2001.
[2]左騰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初探[J].濟南科技信息, 2013,(15).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