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貴青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氣胸的治療,采用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118例COPD并氣胸患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試驗組62例,采用胸腔鏡輔助小切口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照組56例,采用傳統的開胸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呼吸困難程度、運動能力、肺功能有關的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與手術治療有關的在院時間、手術時長、引流管放置時間與手術后出血量等相關因素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手術后病情均好轉,但試驗組的呼吸困難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運動能力和MVV、FVC及FEV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在院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手術時長與手術后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氣胸的治療采取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縮短患者恢復時間,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氣胸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213-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可以發展為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臟病。此病發展到中晚期時,形成的肺大皰破裂之后,空氣就會經臟層胸膜的裂口處進入胸腔膜內并發氣胸。氣胸常見癥狀表現為胸痛、胸悶、氣促咳嗽、呼吸困難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氣胸在治療方面臨床上通常采用手術方式,而傳統的胸腔手術因為切口大,所以恢復較慢且伴隨并發癥的發生,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時采用胸腔鏡輔助下進行小切口的手術方式有很好的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就在我院就診的1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118例COPD并氣胸患者。本研究經過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患者有胸痛、胸悶、氣促咳嗽、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2)X線片顯示肺臟有被壓縮的現象。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2)有精神疾病史;(3)有塵肺疾病史。將11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試驗組62例,對照組56例。試驗組女24例,男38例;年齡26~64歲,平均(43.6±4.6)歲;病程1~33d,平均(12.46±3.48)d;氣胸患者肺壓縮32%~70%,平均(59.21±9.76)%。對照組女22例,男34例;年齡24~66歲,平均(44.2±5.2)歲;病程1~30d,平均(13.16±3.34)d;氣胸患者肺壓縮33%~68%,平均(61.2±10.46)%。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術前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遵醫囑進行常規治療,對有治療需要的患者進行吸氧、吸痰治療,叮囑患者術前10h禁食禁水。
1.2.2手術方法 試驗組:手術操作患者體位為側臥位,麻醉方式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麻醉的方式,應用電視胸腔鏡裝置,在患者第7肋間做一個長約1cm的切口做為鏡孔,從鏡孔置入胸腔鏡,通過胸腔鏡仔細觀察肺大皰的數量、類型、具體位置與胸腔積液情況。然后在第4肋間做一個約3cm長的小切口進行操作,觀察脹肺肺大皰組織及破口情況,使用腔鏡切割閉合器與絲線結扎的方法處理肺大皰組織,用紗布摩擦對胸膜進行固定,胸腔內噴灑50%葡萄糖促進粘連,然后對傷口進行止血,將引流管放置在鏡孔處。對照組:手術操作患者體位為側臥位,麻醉方式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麻醉的方式,在第4肋間做一個長約15~20cm的切口進行操作,觀察脹肺肺大皰組織及破口情況,使用腔鏡切割閉合器與絲線結扎的方法處理肺大皰組織,用紗布摩擦對胸膜進行固定,胸腔內噴灑50%葡萄糖促進粘連,然后對傷口進行止血,將引流管放置在鏡孔處。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積極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的預防,加強呼吸道的管理,適量適當使用激素等預防肺水腫并發癥的發生。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呼吸困難程度(0~3分,分數越高呼吸困難也越嚴重)、運動能力(6min步行距離)肺功能相關指標(MVV、FVC和FEV1)以及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放置引流管的時間和術后出血量等指標之間的差異。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隨訪6個月患者氣促、胸悶等癥狀明顯緩解,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患者無死亡,X線胸片提示肺完全復張,氣胸無復發,生活質量良好。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能力,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呼吸困難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運動能力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肺功能比較
比較術后兩組患者與肺功能有關的指標,試驗組的MVV、FVC及FEV1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對兩組患者與治療有關的指標進行比較,試驗組的在院時間、手術時長、引流管的放置時長和術后出血量等因素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發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的情況導致肺泡的毛細血管網丟失,造成患者二氧化碳難以排出而缺氧,引發肺動脈高壓,而肺動脈高壓是一種全身的系統性的炎癥反應,通過氧化應激與炎癥對患者機體器官造成傷害,進而發展成肺源性心臟病,其發病時間長,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與肺炎支原體有關,支原體的傳播主要為口鼻分泌物通過空氣傳播,引起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甚至影響到胸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抗蛋白酶失調、氧化一抗氧化失調,使得支氣管遠端的彈性變差,在肺泡過度充氣膨脹的時候氣道壁被破壞,使空氣在進入肺泡之后很難排出,導致肺泡的壓力過高而發生破裂,進而形成更大的囊腔,在外力(比如咳嗽、屏氣)突然增大時,形成的肺大皰出現破裂現象就形成氣胸。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管供血情況較差,肺泡的彈性變差,傳統的胸腔手術創傷大,術后引流管放置的時間長,容易引起術后感染進而導致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發現,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氣胸的方式不但解決了患者漏氣的問題,還消除了肺氣腫對正常肺組織的壓迫,從而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對比傳統胸腔手術方式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全身運動能力,進而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水平。試驗組的MVV、FVC及FEV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方法可以明顯改善較大氣道的呼氣期阻力,改善肺功能受損狀況。試驗組的在院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手術時長與手術后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胸腔鏡下可以更清晰地觀察胸腔內狀況與病變情況,可以實施針對性的治療,而對正常的肺臟影響較小,尤其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來說,肺泡彈性差,可以有效降低肺部損傷。小切口在患者術后愈合方面更有優勢,可以有效減少術后感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氣胸的治療時采用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明顯縮短患者恢復時間,值得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