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盟各國通過建立職業教育自我評估與外部評估,應用共同質量保障框架,規避管理系統的風險,基本保障了各國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必須達到基本標準。在此基礎上,歐盟職業教育已形成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職業教育認證評估機構,發揮其中介作用;滿足最低標準下鼓勵特色發展的特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歐盟;自我評估
【中圖分類號】G7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2008704
【收稿日期】20170614
【作者簡介】王思捷(1983—),女,杭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管理。一、歐盟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自我評估
(一)自我評估的緣起
在大多數情況下,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進行內部質量保證,自我評估包含了廣泛的,多種多樣的方法,由于各國職業教育規模和經濟實力不同,部分國家職業教育供給者會贊同通過ISO9001標準進行認證;而其他的供給者則會使用并不縝密甚至是自創的自我評估質量系統。
歐盟個別國家不要求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進行自我評估,也不要求必須有一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QA)。認證則通常要求職業教育供給者具有一個內部質量保證系統,以沒有全國認證體系的國家居多。在沒有全國認證體系的國家中,自我評估是完全自愿的,但是也有一些國家要求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進行自我評估。相反有的國家比如丹麥、芬蘭、荷蘭、瑞典和英國等通過法律規定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具有一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這通常被理解為自我評估或者自我評價。
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國家性的專業化機構指導職業教育供給者如何進行自我評估以及怎樣建立一個內部質量系統,這些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為職業教育供給者提供國家指南用以建立一個質量保證系統,通常情況下這些國家指南并沒有具體描述怎樣實施質量保障,但是現存的國家框架一般規定了質量保證的領域,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將此納入考慮范圍。
自我評估是追求更高質量的起點,通過連續的環節操作,自我評估成為了質量提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最近幾年,歐洲國家相互合作支持建立職業教育質量體系,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關于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自我評估體系(Cedefop,Ravnmark,2003),該評估體系以歐洲不同成員國自我評估經驗為基礎,針對歐洲的職業教育供給者,包括詳細的質量認證和通過對職業教育系統中的案例分析進行詳細的解釋性闡述,并通過設置不同的標準對現行的評估框架進行檢測,旨在幫助他們建立更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項目。
(二)自我評估的優勢
自我評估是基于職業教育供給者自身的評估,自我評估和認證的主要區別就是,認證涉及一個具有決策權的外部機構的參與。自我評估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職業教育組織,與認證相比,自我評估是可以同樣適用于規模較小的職業教育供給者。
在實際中,院校高層管理人員和所有成員的積極參與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因此自我評估只有在成為管理標準的組成部分以及職業教育供給者的組織結構的時候才可以發揮它的潛力。自我評估可以依靠供給者的員工,來獲取從外部很難發現的無形信息,隱藏的沖突和障礙都可以得到解決,從而擁有一個超越任何外部評價的優勢。
(三)自我評估的使用
在任何情況下,不能自我評估結束了就終止了,當自我評估的結果轉化為一個發展計劃時才會變得更加強大。發展計劃應該確定需要做出改變的領域和存在的問題,以及確立目標、程序、資源和對相關項目進行負責的人,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自我評估是測量手段,提升質量是制訂計劃的目的。因為,自我評估的過程與結果的透明度不是確定外部顧客和消費者的唯一保證,這在多個歐洲國家中,職業教育供給者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發布自我評估的經過已經成為了一個標準,但是僅僅有少數國家強制性規定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公布自我評估結果。
綜合而言,單純地進行自我評估并不能夠進行質量保證,當它成為職業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中的一個固有部分時,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工具,它可以為職業教育供給者在怎樣運用自我評估和保證評估結果的透明度方面提供指南。
二、歐盟職業教育質量體系的外部評估
職業教育供給者有義務建立一個內部評估系統來定期測量質量,這個系統的質量由一個內部機構來進行定期審查。自我評估是由供給者自己來進行自身的質量保障,自身具有提升質量的義務,同時由外部評估來衡量質量情況和供給者活動效果的影響。在很多國家中,自我評估是一個內部質量管理系統是職業教育供給者申請認證或者撰寫自我評估報告的必要起點,同時它也經常作為外部機構評估的基礎,職業教育認證機構再委派專家對其進行外部評估。在外部評估條款中包含了多種多樣的要求,以保證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質量保障系統在保持和提升自身職教培訓質量時的有效性。根據外部評價的環境、慣例和實踐過程,成員國的個別措施可能會經過審批、許可、檢查和外部評估,最后成為得到官方認證的職業教育機構。
(一)審批和登記
在大多數國家中,由公共財政資金支持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都須要有審批和登記程序,這些程序是基于國家法律和法規,在職業教育供給者開始他們的訓練項目之前,明確規定一定的框架標準作為一個通用的準則,審批要滿足特定的、強制性的最低要求,這些要求通常包括特定的準入標準(員工的資格、標準設備的可用性)或者過程標準(課程要求、能力水平要求、考試標準)。國家性的審批標準可能是由有關部門或者一個中立機構制定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由社會群體和國家政府部門合作制定。
審批和登記發生在初始階段,通常是一次性的申請,如果審批成功,職業教育供給者則可以得到官方登記,登記結果對于在訓練項目中給學員以獎勵或者給予這些項目公共財政支持產生影響。在愛爾蘭,注冊審批則是從始至終都有,特別是后期的外部評價。定性的初步審批往往需要定期更新的數據,這種審批大多數是發生在公共資金參與的培訓計劃中,在這些情況中通常被稱為許可證。而在公共財政最終被批準之前,需要什么程度的相關的資格體系或者訓練項目,資金的數量將取決于相關需求的預測。以德國為例,每一年參加公共財政支持的繼續教育訓練項目的人員的數量是由就業機構根據就業前景決定。為了保證公共資金的最大利用率,要保證供求充分匹配,尤其是要避免生產過剩,要保證能夠被勞動力市場吸收。endprint
審批和登記是傳統的方法,審批和登記的重點是準入制度和過程認證,成功的審批并不是充分發揮訓練條款的有效性,而是完成一個最低要求的保證。歐洲有關職業教育審批和登記的整體趨勢是具有越來越強的區域包容性,而對于準入制度和課程標準方面則具有較少的規定。國家性的框架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來說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使他們能夠適應當地的訓練需要和要求。
(二)檢查和外部評價
在一些國家,初步審批之后,會緊跟一個五年復檢制度。在英國和荷蘭兩國,復檢制度是強制性的,基于國家檢查的標準和指標,向有關職業教育供給者傳達如何起草有關職業教育自我評估報告的指導方針。在不符合質量標準的情況下,外部評估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少會導致辦學許可證被撤銷。這些不斷變化的檢查和評估是與職業教育供給者進行的對話,其目的是支持他們努力提升質量,例如在愛爾蘭,對外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會定期監察和審核職業教育供給者提供的項目的質量。
基于對供給者的監控和自我評估報告提供的反饋,然后將外部評估報告提供給供給者,外部評估機構和供給者之間會經常討論發展計劃,大多數供給者發現外部評估的過程能夠幫助他們不斷地提高工作質量。
(三)認證
認證的過程有多個步驟,在不同階段的認證過程中,認證對象也在不斷改變。第一次認證的重點是輸入標準和認證過程,后期階段開展的外部認證主要集中于項目的影響力和有效性。認證也是職業教育供給者外部質量評估的結果,在歐盟成員國中使用,以確保整個組織或者特定的培訓計劃需遵循一定的標準。對于供給者來說,認證不僅與成本聯系,在愛爾蘭,認證是從國家資格框架中獲得獎勵的前提;在意大利,認證是職業教育供給者參與投標公共財政資助的培訓計劃的前提。
1認證主體
一般情況下,教育或勞工部來負責對職業教育供給者或職業教育項目的認證,特別是涉及公共財政的時候。在大多數國家,教育或勞工部委不進行評審,而是利用一個與教育或勞工部緊密聯系的組織(獨立的外部機構)來開展,如德國通過私立的職教認證評估機構對職業教育機構進行認證這些半公共機構也要對職業教育供給者進行批準和認證。
2標準和認證指標
不同國家在關于標準、認證和認證指標上的信息不盡相同,以意大利為例,國家認可的評審框架,適用于各地區,包括以下標準和指標:機構管理、財務狀況、教學與行政人員、以往培訓活動的效率和有效性、與地方一級的培訓機構的聯系。 很多國家會為職業教育機構認證提供支持,特別是起草自我評估報告,認證過程包括職業教育組織自我評估的檢查,通過對職業教育組織的訪問,與教職員工和學生對話,評估專家團隊將會檢查給定的信息和收集額外的信息。在多數情況下,其他職業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職業教育學員也可能是評估團隊中成員,根據他們對職業教育組織的個人印象,評估團隊將會起草一份報告,跟評審機構的自我評估報告進行比較。如果這兩個文件存在重大差異,職業教育組織將要被要求澄清差異的原因。
三、歐盟職業教育質量認證工具——共同質量保障框架(一)CQAF作為歐洲質量工具
共同質量保障框架(CQAF,Comm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被歐洲發達國家開發成為職業教育認證的模型,并作為質量保證的關鍵要素,如ISO9000或EFQM。CQAF應用于職業教育的特定目的有三個層面: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和培訓質量;作為各種質量保證模型的連接性;在整個歐洲對職業教育系統和職業教育提供者進行交流。
CQAF與PDCA循環相類似,該模型包括以下步驟:規劃—執行—評估/評價—變化。質量是目標,因此,模型的第一步是規劃,涉及建立明確的和可衡量的目標。對目標應制定清晰地理解而言,應該結合可衡量的指標。第二步是實現,涉及制定制度達成目標實現,在國家層面就是通過創建國家審查職業教育供給者的共同準則,通過適當的規章和標準來對應目標,或通過相應的財政激勵措施。第三步是評估,包括過程和輸出數據的收集和評估,為學習者和整個組織。這個數據必須符合預定義的目標和指標。最后一步是比較成果與原目標,分析系統的優勢和劣勢,確定經驗并將修改計劃和其他質量保證措施付諸實施。
(二)使用CQAF的風險
CQAF是質量保證與改進的藍圖,使用CQAF為決策者和實踐者在審查方面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框架。然而,CQAF本身并不能保證積極的成果,需要對一系列指標進行測量和比較,在第三步CQAF要求使用評估和評價,但一些指標并不明確。此外,應用CQAF模型并不會自動使用一套連貫的指標反映職業教育環境、過程、輸出和結果。例如,關注環境和輸入可能忽視輸出和結果,反之亦然。
認證有助于更加專業地提高職業教育供給者的內部質量保證,認證方法包括對培訓提供和質量保證的所有階段的外部視圖,因為外部的觀點能夠得到更廣泛、更清晰的認識。認證法規通常要求被認證的職業教育提供者必須建立一個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在進一步的認證過程中經常進行外部評估。因此,認證可以確保自我評估不僅僅是為了評估目的本身,而是利用一定的標準來確保改進和改善,認證機構的一個重要角色是幫助職業教育供給者更好地利用他們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
認證的主要危險和潛在的負面影響是可能產生官僚形式主義。只有通過學習者和教師、培訓師以及所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自我激勵才能將教育與培訓質量不斷提高,供給者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改進需求,理解需要變化,積極尋找方法,如果這種動力不是來自職業教育供給者組織本身,改變可能是有限的。
(三)認證的附加值
自我評估是由職業教育提供者獨自決定標準、指標和程序質量,而認證確保一個共同核心標準是適用于所有供給者,這將確保滿足質量管理中的某些最低標準,但又給予職業教育供給者足夠的靈活性,遵循區域行情發展本國本校教育特色。認證確保滿足特定標準而且保證過程和結果的透明度,更多的職業教育供給者為了提高質量往往更加注重內部質量管理過程,(外部)認證和(內部)自我評估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工具來支持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和現代化并加強歐洲合作。endprint
四、歐盟職業教育質量評估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一)增加有效供給,提升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德國,為了保證公共財政資金的最大利用率,保證供求充分匹配,尤其是要避免生產過剩,能夠被勞動力市場吸收,就業機構根據就業前景決定每一年參加公共財政支持的繼續教育訓練項目的人員的數量。其他歐盟各國對職業教育項目也基本上是依據相關機構的需求預測,進行一定程度的財政資金支持,以提高利用率來避免浪費。
當下,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增加人員、資金、教學設備等技術要素方面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給。政府投入逐漸加大,生均撥款制度逐漸得到落實,面對大量的辦學經費資助,各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應當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大對高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切實提升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職教認證評估機構,發揮中介作用
歐盟各成員國不僅擁有官方的職業教育評估機構,還有政府承認的非官方評估機構,這些機構也承擔職業教育機構的認證工作。認證機構接到職業教育機構提交的認證申請后,會委派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獨立的專家組進行外部評估,專家組成員由行業企業代表、教職員工、學生、社會伙伴和其他職教專業人士組成。認證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定義質量標準及指標,并為職業教育機構提供各自的指導方針進行自我評估,同時還要幫助職業教育供給者更好地利用他們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在歐盟職教體系中,已基本規范了職業教育認證評估機構的責任與義務,有利于充分發揮第三方中介作用。
我國職業教育評估中介機構還處于萌芽發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的積極支持,通過制定有關職業教育評估的法規和政策,以法律形式明確評估中介機構的法律地位、權力范圍和責任等,并對其經費來源問題制定相關政策。職教評估機構成立評估委員會,由職業學校、行業企業人士、政府代表和社會代表等組成,政府負責對成立的評估委員會進行元評估和資格審查,對其做出的評估結論進行復查和抽查,如此來確保職業教育中介機構在評估工作中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三)滿足最低標準鼓勵特色發展
職業教育的外部評價方式之一審批和登記,其重點是準入制度和過程認證,要求各國職業教育供給者完成一個最低要求的保證,從當前來看,歐洲有關職業教育審批和登記的區域包容性越來越強,職業教育供給者在國家資格框架下具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產業要求的靈活性和選擇性。這與意大利滿足最低認證標準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確保所有的職業教育機構都能根據最低質量標準向地方政府申請資助開展職業教育活動。
我國東中西部產業結構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不同,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異。歐盟在外部評價上采取最低認證標準,以鼓勵各級職業教育機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我國2015年改變“管辦評”結合的局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因此,應當借鑒歐盟做法,在滿足最低要求下,鼓勵各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設置專業,避免專業布局重復和“千校一面”現象,從而樹立各高職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尹翠萍,周誼,李潔.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保障參考框架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
[2]EQARF Indicators.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 www.eqavet.eu/gns/library/publications/2009.aspx,20130821.
[3]侯新華,閆志利.歐盟職業教育質量評估制度及其借鑒意義[J].教育與職業,2014(15).
Th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U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mm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WANG Sijie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 China)
【Abstract】EU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selfassessment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based on the comm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to avoid the risk of management system. It ensures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ll countries must meet the basic standards. On this basis, EU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creasing effective supply; improv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u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essment agencies to play the role of mediation to meet the minimum standard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EU countries; selfassessment
(編輯/趙曉東)2018第2期(總第373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2 2018Total No.373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8.02.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