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督導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中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 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在該院進行產檢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就診時隨機分組,分別納入實驗組(n=86)和控制組(n=92),實驗組提供全程督導模式至分娩,控制組給予常規產檢和分娩,觀察兩組孕婦的血糖控制情況、母嬰妊娠結局。 結果 實驗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控制組,兩組產婦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方面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早產和巨大兒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褥感染發生率具有下降趨勢。結論 全程督導模式有利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降低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全程督導模式;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強化血糖管理;全程助產
[中圖分類號] R71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040-02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形式,屬于高危妊娠的一種,它主要是指在妊娠前糖代謝正常,或有潛在的糖耐量減退,至妊娠期才出現或者發現血糖異常或糖調節異常的一類疾病。該病在我國的發生率約1%[1],如處理不佳,可能會導致孕婦流產、難產、產后出血、產褥感染、胎兒畸形,巨大兒等母嬰并發癥,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為此,該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的積極干預展開了探索,發現全程督導模式對孕婦的血糖控制,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等均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在該院進行產檢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就診時隨機分組,分別納入實驗組和控制組。納入標準:參照WHO關于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餐后2 h血糖≥7.8 mmol/L,符合其中一項即可診斷[2]。排除標準:妊娠前明確有糖尿病病史者;妊娠期糖尿病伴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臟病、重度高血壓、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判斷醫從性較差,不能完成研究者。實驗組86例,控制組92例。實驗組年齡22~40歲,平均(27.6±9.8)歲,孕周24~36周,平均(30.7±3.2)周,體重45~69 kg,平均(52.1±6.8)kg,空腹血糖為(8.2±1.3)mmol/L,餐后2 h血糖(14.2±2.3)mmol/L。控制組年齡23~38歲,平均(27.1±8.9)歲,孕周24~37周,平均(30.5±2.9)周,體重44~72 kg,平均(52.5±7.0)kg,空腹血糖為(8.3±1.6)mmol/L,餐后2 h血糖(14.7±2.8)mmol/L。兩組孕婦在年齡、孕周、體重、血糖水平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設計。
2.2 干預方法
實驗組除給予常規的藥物干預、正常的產檢和分娩之外,提供全程督導模式至分娩,控制組給予常規產檢、藥物干預和分娩。全程督導模式主要分3部分內容:①健康教育:全程督導模式的基礎部分,孕婦首診時就給予妊娠期糖尿病知識的講解和科普,并發放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資料,提高孕婦及家屬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科學干預方法、干預目標以及積極干預的意義。②強化血糖管理:全程督導模式的核心部分,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指導并督促患者進行飲食、運動、用藥、以及血糖監測等活動,力爭將餐前血糖、餐后血糖控制在比較理想的水平,并加強對孕婦體重的控制。③全程助產:全程督導模式的關鍵部分。產前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緩解其在分娩前產生的焦慮、抑郁、擔憂等不良的心理情緒。針對不同的孕婦,提供針對性的飲食方案。詳細耐心介紹不同的分娩方式以及醫生的建議。產時助產人員除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外,及時了解產婦的合理需求,積極地給予產婦表揚與鼓勵,增強其分娩的信心,緩解分娩時的不適感,幫助產婦順利分娩。然后積極的與產婦及家屬有效溝通,指導產婦適量活動,給于乳房按摩護理,教會產婦和家屬喂養和照料嬰兒。
2.3 觀察指標
檢測并記錄每位產婦的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記錄并登記分娩時兩組產婦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在血糖水平、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方面。
2.4 統計方法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并分別用(x±s)、[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產婦血糖水平的比較
實驗組的空腹血糖為(5.8±0.8)mmol/L,低于控制組的(7.3±1.0)mmol/L;餐后2 h血糖(7.1±0.9)mmol/L,較控制組的(8.9±1.3) mmol/L低;兩組產婦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5.8±0.5)%和(6.9±0.8)%。兩組產婦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2 兩組產婦母嬰并發癥的比較
實驗組發生產褥感染3例(3.5%),晚期流產5例(5.8%),早產13例(15.1%),巨大兒3例(3.5%);控制組發生產褥感染8例(8.7%),晚期流產9例(9.8%),早產28例(30.4%),巨大兒12例(13.0%)。兩組產婦早產兒和巨大兒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褥感染發生率具有下降趨勢。見表2。
4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鑒于該病在我國的發生率比較高,并且對產婦和胎兒的妊娠結局有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國內的諸多專家學者,圍繞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干預進行了眾多的探索,以期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水平,并減少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該研究也針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臨床工作中嘗試全程督導模式對孕產婦進行管理,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全程督導模式管理主要有健康教育、強化血糖管理、全程助產3部分內容。endprint
健康教育是全程督導模式的基礎部分,提高孕婦及家屬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科學干預方法、干預目標以及積極干預的意義。朱凌燕等人[3]的研究發現,健康教育干預可以使孕婦對妊娠期糖尿病的認識、生活方式的改變、血糖的控制水平、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孫洪艷[4]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觀察組妊娠期糖尿病的產婦經過健康教育干預后,血糖變化明顯優于對照組妊娠期糖尿病產婦,觀察組的妊娠結局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強化血糖管理是全程督導模式的核心部分。血糖控制結果的理想與否,可以影響妊娠的結局以及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江萍[5]的研究指出,血糖控制良好的孕婦,其子癇前期、胎膜早破、早產、羊水過多等產前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血糖控制欠佳的孕婦,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程助產是全程督導模式的關鍵部分。通過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分娩建議、飲食指導、母乳喂養指導、親子示范等方式,使孕婦具有良好的心態和身體條件來迎接新生命。梁偉[6]的研究發現,全程助產使產婦產后出血量、疼痛評分、以及總產程時間等均得到改善。
在該次研究中發現,通過采取全程督導模式對孕產婦進行管理,能夠有效的控制孕產婦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降低早產兒和巨大兒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全程督導模式有利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降低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小麗,秦明春,于愛敏,等.人蛻膜細胞體外培養體系的建立[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5):1335-1337.
[2] 李暢,史琳濤,李廣琦,等.WHO與IADPSG診斷標準關于妊娠期糖尿病診斷率的比較[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5):385-388.
[3] 朱凌燕,姜杉,徐茂青,等.強化健康教育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結局的影響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5, 30(15):2314-2315,2432.
[4] 孫洪艷.健康教育干預對妊娠糖尿病血糖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9):155-156.
[5] 江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對母嬰結局影響的觀察[C]//2016年全國慢性病治療論壇論文集.中國醫學會,2016.
[6] 梁偉.全程助產護理模式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分娩質量的臨床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156-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