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琴 周凌宇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往往存在著超出老師“意料之外”的、“節外生枝”的具有潛在教學價值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篩選、整合、利用這些資源,適時引導學生交流、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資源;運用;高效;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華師大葉瀾教授也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彼裕瑥倪@一點上說,教師要善于從教學目標出發,迅速判斷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價值,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或放大,追根究底;或縮小,簡約處理;或設疑,引發后續探究,促進學生有效思考。
一、正視問題性資源
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生成,這些無意識中的生成性資源應該被肯定、被重視、被利用。教師要運用教學智慧,因勢利導,引導啟發學生觀察表征、追根溯源,提高并改善學生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小結,得出了比的意義,這時有學生問:“俄羅斯世界杯F組第3輪韓國2∶0勝德國,這里的2∶0是不是比?”教師聽后略加思索,沒有表態而是讓小組討論。結果有兩種意見,有學生認為2∶0是比,另一部分學生認為不是比。正方:我們認為2∶0符合我們剛剛學習的比的讀法寫法,它也有前項和后項,所以它是比。反方:若是比,那這個2∶0的意義是什么?正方: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反方:這場比賽中的2∶0這兩個數是不是相除關系?正方:不是相除關系。反方:那是兩隊的比分,是兩個隊的進球數。正方:(點點頭)對。反方:再說兩個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也就是比的后項不能為0,所以,這里的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這節課因學生的一個問題,教師改變了原來的教學預設,從比的意義出發,引導學生認識概念(比)的本質屬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問題性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它對深化教學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筆者認為,它具體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生能夠認識并體驗數學思考的基本方法,如歸納、類比、猜想與論證等;二是學生能根據已有的事實進行數學推測、論斷和解釋,養成“推理有據”的習慣;三是學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過程,并能與他人進行溝通;四是學生能夠反思學習過程,通過提出問題,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要善于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問題性資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和升華。
二、檢視錯誤性資源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會將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興趣等參與到學習中來,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犯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蘊含著寶貴的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錯誤資源很多,教師要有智慧的眼光,檢視出有價值的錯誤然后加以利用。
例如,在教學退位減法813-547時,我們課題組的老師是這樣教學的:先讓學生擺小棒,獨立探索813-564,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列豎式計算。學生計算中出現了這么幾種情況,有的等于259,有的等于249,有的等于349,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沒有直接作正確講解、示范給學生以正遷移,而是靈機一動,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觀察一下,以上幾道豎式,錯誤比較集中的是哪個數位?”這個提問非常好,一語中的,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凸現出來了。學生通過再次的操作、討論并且驗算,得出了正確結果。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活動是一種包含有猜測、錯誤和嘗試、證明與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過程,希望能夠通過事先的預設完全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認識和做法,我們應對學生的錯誤采取容忍和理解的態度,并應努力幫助學生學會‘從錯誤中學習,我們不能期望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練習就能糾正學生的錯誤?!弊寯祵W學習活動充滿思考、探究、交流、爭辯和挑戰,以學促思、因思而辨、由辨生慧。
三、重視差異性資源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入和積累,而應該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他們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我們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差異性,并把它作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尊重他們的學習方式,尊重他們的認知結果,尊重他們的個體品質。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共性的同時,照顧到學生的發展,靈敏地捕捉學生表現出的有價值的差異,不斷在學生身上發現新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個體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主體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使數學課堂在生成中呈現精彩。
總之,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做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發現者、重組者、利用者,用心收集和篩選學生學習反饋出來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建構的生動情境和鮮活的課程資源,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讓我們的課堂,從知識走向智慧,為學生智慧的生長而教。
參考文獻:
[1]顧青山.從“執行教案”走向“互動生成”[J].小學教學, 2003(7).
[2]鄭毓信.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