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和思維都處于直觀形象認知階段。小學生們對形象化、生動化并且帶有一定趣味性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目前看來,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正在因枯燥而逐漸喪失。究其原因,多半與小學生英語課堂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課堂內容過于圍繞書面成績有所關聯,倘若將小學生這些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加以利用,必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故事教學法正因其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成功地將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也能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故事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知、情、意交互融合在英語課堂中,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新渠道。
關鍵詞:故事教法 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193-02
英語由于其得到廣泛應用,不斷受到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我國小學英語教學作為英語學習的啟蒙教育,從開設以來便備受社會關注。雖然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逐漸多樣,教學工具不斷升級,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整體呈不斷上升趨勢,但在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也有問題不斷凸顯出來,學生們隨著年級的升高,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反而逐漸下降。新課改中對這一問題也給予了明確的指示,認為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過于注重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而沒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實踐運用能力,要求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注重英語的實踐運用,在以生活經驗為基礎,與認知水平相符合的情況下,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豐富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而故事教學法,是一種符合新課改所提倡的良好的英語教學方法。
一、故事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故事教學法的創設初衷是為了鍛煉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這種新型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填鴨式”的、機械性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而故事教學法則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以興趣與熱情為英語學習的主要驅動。故事教學法是教師對符合學生發展階段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和名人軼事進行綜合的篩選,在眾多類型的故事中選取有教育意義的作為教學素材,將故事與英語知識相結合,通過四個階段呈現在英語課堂上。第一階段,教師對故事的選取做準備。第二階段,教師對故事進行講述。第三階段,教師指導學生對故事進行復述。第四階段,學生間對故事進行交流探討。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在實施故事教學法的時候應該將四個階段進行串聯,對故事的主旨有一定的把握。在教學的過程中,嚴格遵循我國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將生活經驗與情感態度融入到英語課堂中,以故事的教育意義做引導,使學生在故事教學法中不僅英語的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對國內外的優秀文化也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開設并不算早,由于開設的時間相對較晚,各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教學能力都有所不足,師資力量也很薄弱。大部分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都是沿用了中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張單詞的學習以大量的抄寫來進行機械的記憶,語法的學習以大量的習題進行鞏固,而考核方式還是以卷面考試為主。長此以往,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必然會減退。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認知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通過故事把握學生的形象思維,激起小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使其產生對英語學習的欲望,在英語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自主積極性。故事教學法人物刻畫精細,情節跌宕起伏,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傾聽故事、探求故事的同時,會主動了解陌生英語單詞的意思,通過對故事的講解,以故事本身為載體,使小學生身處故事情境中,更深入地學習英語,也能確保小學生在更加詼諧有趣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英語知識。
2.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以講授詞匯和語法為主,而教法以題海戰術和填鴨灌輸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在英語考試中效果明顯,但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習慣卻沒有做到應有的提高和培養。小學階段英語的學習主要是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培育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同時,也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做了啟蒙。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大部分都對“聽”和“說”的部分有所忽略。導致小學生不敢開口,怯于開口。即使開口也因為長期得不到口語鍛煉而導致發音不標準,而在寫作方面更是千篇一律。學生們會用的詞匯和句子差別不大,創作出來的英語小作文如出一轍。而故事教學法的運用將使學生的這一狀況有所好轉。通過教師在英語課堂中講授英語故事,學生進行“聽”和“讀”的訓練。在英語故事篇章中,學習新的句型,并能感受句子在語境中的運用,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故事教學法也會為學生創造情境,通過對故事篇章的研讀,熟悉英語語法的運用規則,通過量的積累形成語感。
三、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1.故事選材應具備合理性
故事教學法的實施基礎是故事的選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受到年齡的限制。選擇什么樣的故事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綜合考慮故事的題材、故事的內容、故事的難度、故事的教學和教育意義。在選取故事的時候,首先要對班級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具有一定的了解,選擇難度與之相符的故事篇章。并且要對教材內容起到互補的作用,既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展,又能通過故事篇章對教材知識進行鞏固。為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理解起到更深層次的作用。故事篇章的教學意義固然是選材的基本原則,但趣味性也是故事選材非常重要的、需要考慮在內的另一個因素。學生只有真正地對故事內容感興趣,才會用愉悅的心情去主動探求知識。
2.故事開展應該具有情境性
語言是一門抽象的知識學科。而情境的設置可以使語言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將語言知識放置在情境中,會讓學生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到語言的真實。而在故事教學中,最能簡單有效地設置語言學習的情境。教師根據故事情節,運用實物進行情景布置,比如創設道具,布置場景,讓學生親自對故事角色進行扮演,將學生自身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利用音頻、視頻、圖片對故事場景進行布置和渲染,力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做到故事情境的還原。教師在情境布置的過程中,對學生詞匯的發音、句子的運用進行指導和糾正。保證學生在故事教學中既有自己發揮余地的空間,同時又能得到教師專業的英語指導,防止語言知識錯誤的運用,對學生造成誤導。
3.故事教學應該具備多樣性
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大多生性好動,并且注意力不能長久地保持在一個焦點上。簡單的故事敘述,可能并不能完全吸引學生。因此,在故事教學中,要注重故事運用的多樣性。不止對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進行調動,也要通過各種感官刺激,使積極性和熱情的調動保持長久。比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肢體語言,用動作表示故事中出現的動詞詞組。讓學生選取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通過語速語調以及語氣的不同,體會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了解故事人物特點的基礎上,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課后,教師也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篇章,鼓勵學生用英文進行簡短的改寫或者續寫。也可以利用英語故事繪本,進行故事教學,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創作,并且可以采用競賽機制。開展競爭與合作活動,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青,王佳琪.讓故事教學成為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催化劑——小學英語低年級故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2).
[2]阮莉.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