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語桐
摘要:當前形勢下,堅定文化自信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文化自信根植于我們黨和人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擁護與認同。同時,加強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建設過程。加強文化自信的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們從創新和改革方面入手,加快我國文化自信的核心建設,立足長遠,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目標。本文將從文化自信的相關內容入手,分析當前發展文化自信的幾大阻力因素,并探究在新形勢下如何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形勢 文化自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204-03
從人類誕生之初,文化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當前形勢下要求發展,求創新,必須結合文化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進步。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口眾多,具備發展文化建設的先決條件。加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才能從根本上建設文化強國。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指的是國家和民族對于自己所擁有的文化報以充分的肯定,并展開積極的實踐與探索,堅定地相信自身文化能夠在未來推動國家和民族以及政黨的發展與進步。文化自信的提出要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當前形勢的深刻認識,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中提到了“文化自信”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其鮮明的特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更多的人關注和學習。在與北京大學的廣大學子進行交流時,也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的作用。
我們應當意識到,當今世界,文化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也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傳統文化應該保有較高的地位。傳統文化對于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的紐帶,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創新性發展。只有牢牢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促進我國的快速發展。
(二)新形勢下發展文化自信的背景概述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八大召開以來,新形勢下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的確發生了很多變化。當前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國際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中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大幅度提高,黨建工作有序展開,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看到這些優勢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夠忽略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負面因素。當前雖然經濟增長很快,但是貧富差距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仍舊沒有獲得很大程度的緩解,自然環境變差、腐敗情況仍然是棘手問題。所以,發展文化自信之前,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綜合我國的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制定更合理的解決與發展辦法。
二、發展文化自信的意義
(一)歷史角度分析
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在于要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過去,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中華民族天然具備更高的文化自信。我們的中華文明延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和戰亂,但是都沒有停止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我們的民族文化頑強生長,從來不會因為外在的原因而停止探索與發展的腳步。從總體上來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經過幾次文化大融合以后,兼備了其他文化的優勢,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文化。在我國古代,以孔子和孟子兩位先賢思想發展起來的儒家文化對于中華文化的貢獻比較大,也影響著鄰國文化的發展與變革。每個時代都帶有獨特的文化氣質,比如唐代文化比較開放和包容,具有富麗大氣的史詩般氣質。傳統文化的魅力沒有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色,反而綻放更加華麗的光芒。
傳統文化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和平年代也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古人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要求我們要把國家興旺和民族繁榮當成自己的事業去追求,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同胞,努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建言獻策。其次,強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奮斗精神和堅毅的品格,能夠塑造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另外,以誠信為核心的做人處世原則也應該得到現代人的深度理解與尊重。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是千百年來我們民族發展的基石,帶領中華民族奮勇向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由此看來,文化自信的源泉就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來自于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人們只有建立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心,才能從根本上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
(二)現實角度分析
從當前社會環境分析,增強文化自信能夠推動我國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發展,實現新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會議上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都是我黨和國家在當前時期必須注重和發展的,而其中的文化自信要更加的基礎,對我國影響更為深厚。文化自信在這四個自信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所以發展文化自信是發展四個自信的基礎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距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進了一步。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的速度開始放緩,核心競爭的趨勢明顯,我國站在了轉型發展的風口浪尖之上。我黨提出的深化改革策略要從文化建設方面獲取新的思路。確定文化自信的地位,才能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將深化改革的工作提到更高的層次,為我國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理論保障,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發展角度分析
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們更快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文化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因為當前的世界復雜多變,不同國家之間的競爭可能已經不再是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較量,而是轉移到文化競爭當中。文化作為國家發展的動力與內核,與政治和經濟等不同領域都有密切的關系。文化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發展路線和發展潛力的重點因素。目前,多元的文化與理念席卷全球,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都受到了影響。如果我們沒有堅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同化和浸染,從而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完全淪落到被動的地位。所謂的中國夢不僅僅是要實現物質文明的豐富,還要兼顧精神文明的發展。如果單單只是一味發展經濟,那么中國夢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當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滲透加劇,傳統文化的地位已經受到了動搖。要想保有傳統文化的地位,就必須發展理論自信的核心,增強文化的凝聚力,進一步激發中華文化的活力。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新魅力,自覺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快的發展,實現“中國夢”。endprint
三、增強我國文化自信著力解決的問題
從當前總體的社會環境來看,我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增強了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底氣,讓我們有更強大的心態來面對文化自信的各項建設。文化自信不是空中樓閣,一定要有合理的制度和穩健的經濟作為基礎支撐,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目前各方面的發展都能夠給我們提供文化自信建設的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無疑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前新形勢下增強我國文化自信方面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缺陷,阻礙文化的發展與滲透,下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一)文化研究方面
首先從文化研究方面著手分析。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的文化創新力遠遠不足,文化發展不僅缺乏創新,而且缺乏與實際情況和實際環境的融合。文化建設多借鑒國外發展的經驗,沒有融入本土特色與民族特色。其次是文化發展不夠靈活,有的脫離實際,僅僅作為思想統治和洗腦的武器,人的思維模式受到了限制,無法實現文化的創新。除此之外,社會上很多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不夠端正。有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沒有西方文化那么“洋氣”,所以否定自己的文化;還有一部分人堅定認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有獨特的優越性,看不到其他文化的可取之處,妄自尊大,導致文化發展停滯不前,這兩種心態都是極其不健康的。
(二)文化建設方面
在文化建設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愈加旺盛。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文化產業卻沒有及時跟上發展的腳步,相對比較薄弱。資料顯示,我國文化產業的投入還不夠,文化市場諸多新的需求沒有得到較好的滿足,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達不到要求,文化產業嚴重缺乏創新等等因素都對當前文化自信的樹立有所阻礙。當前我國的公共文化事業還在起步階段,發揮的效用還比較小,對公眾的教育意義遠沒有達到要求。其次,我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市場的秩序沒有形成一個完備協調的機制,所以文化市場的惡性競爭難以避免?!拔鞣酱笃蔽幕?、新的思想潮流也沖擊著本土文化事業的方向。
文化建設的滯后與不協調,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方面,例如政治和經濟甚至國民生活水平。如果不能加快文化方面的建設,民族文化很難得到大眾的認同與擁護。所以認清當前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工作。
四、新形勢下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
文化自信歸根結底來源于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追隨,但絕對不是閉關鎖國式的文化認同,而是結合其他文化的優勢與時代特點,對本土文化進行創新性改造。筆者認為,新時期要加強文化自信,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當前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聽取民眾的呼聲和要求,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行細致的把控,解決阻礙文化建設的重點問題,從而提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發展文化的措施與政策。另外,要克服當前錯誤的文化心態,辯證看待文化的發展,從而發展健康的文化事業,促進文化自信的樹立。
(一)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傳統文化自信
我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強調了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精華部分要予以保留,對于不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或者錯誤的文化要予以改造或者剔除。保護傳統文化人人有責,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和義務。挖掘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部分,保留民族精神的核心,讓傳統文化成為帶領人們奮勇向前的精神動力。
我國的傳統文化意義深厚,形式多樣。筆者認為,可以開發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五禽戲”“八段錦”可以作為學生體育課程的一部分。另外,大力發展當地的戲劇、戲曲文化,尤其是獨具特色的本土戲曲,挖掘民間藝人,讓更多的人認識和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人處世的原則應當引起現代人的注意,其中“誠信、勇敢、善良、勤勞”的優秀品質值得每一個現代人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是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橋梁,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神文化成果。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是塑造文化自信的基礎。
(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當代文化自信
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理解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與內涵。筆者認為可以從紅色文化入手,增強當代人的文化自信。黨和國家重視紅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所以各地方政府也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對紅色文化精神的核心進行挖掘。比如紅色旅游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旅游事業和當地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還推廣了獨特的紅色文化精神。但是目前的紅色旅游參與者多集中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最為獨特的文化內容,應該得到人們的普遍了解以及認同。紅色文化中的愛國精神、反抗壓迫、艱苦奮斗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都值得更多的人去體會。發展紅色旅游文化,普及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是當前促進文化建設以及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筆者認為,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是當前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因為只有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讓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和作用力,才能從心底萌發文化自信。當前很多地區的文化環境亟待整頓,三俗文化、不良思想觀念、不正確價值取向容易污染人們的精神境界,阻礙社會的進步。要加強文化建設,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要塑造健康的價值觀念,指明文化建設的方向和道路。
我國的文化市場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發展多元化的文化產品,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市場監管機制,以此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強調以“創新”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文化產品要充分體現藝術性和思想性,貼近人們的生活,從而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化自信。相信文化建設的發展能夠有效帶動文化自信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國煒,林映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價值觀意蘊[J].領導之友,2017(17).
[2]高長武.我們應有怎樣的文化自信——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黨建,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