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曉
摘 要:在網絡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共青團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而“智慧團建”就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在研究中就較為透徹地分析了現實背景下共青團的改革需求,探討了“智慧團建”在推動共青團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對如何推進“智慧團建”工作開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智慧團建”;共青團改革;“互聯網+”;青年群體
一、網絡社會中共青團的改革需求
當前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之下,社會呈現出了網絡化的發展態勢。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國網民的數量規模已經達到了7.72億人次,普及率達到了55.8%以上。尤其是在我國“互聯網+”行動計劃出臺之后,網絡已經與社會在發展上形成了較為深入的融合。網絡化社會的整體氛圍對當代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我國青年群體的影響格外明顯。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青年群體更善于運用網絡這一渠道來獲取多個方面的信息,對自己的意愿進行靈活的表達,也會利用網絡來參與公共事務。因此,在這一現實背景之下,共青團團建工作的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共青團團建必須要把握網絡社會的發展要求,利用互聯網這種新的政治參與方式、技術手段,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青年群體參與團建工作的熱情。
除了網絡社會的帶動作用以外,當前我國共青團在組織運作中還存在著機構上的困境。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國以共青團為代表的群團組織依然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賴的多位單位體制。這種體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僅對于青年動員的能力較低,同時還容易催生“官僚化”“空殼化”等問題的出現,造成團干部缺乏積極的進取意識,共青團對于青年的引導、凝聚能力也出現了不斷弱化的局面。尤其是在當前狀態之下,社會上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的青年社會組織,相對而言這些組織的生命活力更為濃厚,因此也對共青團的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沖擊。
而在當前的趨勢之下,共青團改革有機關化與社會化兩條道路。其中,機關化的道路指的是將共青團改革成為黨委政府的職能部門,開展青年事務的專門管理工作;而社會化的道路指的是將共青團轉化改革成為一般性的非政府組織,將其融入到社會中找尋發展的出路。但是這兩種道路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前者會造成共青團的行政化發展趨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行政負擔;而后者則會造成共青團的發展脫離中國政治實際,并不利于加強對黨建與團建管理的整合,同時我國共青團也并不具有“自謀出路”的勇氣與能力。
二、“智慧團建”在推動共青團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智慧團建”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共青團在工作模式上的積極創新,指的是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團建工作之中,開發與團建工作相關的網站、APP,將傳統的線下工作轉移到線上。同時,這種轉型不僅包括方式途徑上的,還包含組織結構、內容理念等多個方面的轉變,是體系的全面創新。而“智慧團建”在推動共青團改革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現團服務的具象化
“智慧團建”并不是某一個方面的改革,而是一種全面性的改革工作,這項改革工作的推進不僅依賴于技術與平臺,更受到共青團今后發展與定位的深刻影響。
“智慧團建”的推進讓團建工作圍繞著青年群體開展,逐漸成為青年群體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改過去共青團工作居高臨下的狀態,充分考慮到了服務對象——青年群體的實際感受、習慣行為與思維方式,這樣才有助于青年群體憑借自己的感受來選擇興趣,逐漸消除團建工作的行政色彩,讓團服務更加具象化,拉近青年群體與團建工作之間的距離。
(二)增強團建工作的交互性
團建工作不僅需要體系結構的優化,還應該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開展需要上下交互。而“智慧團建”就實現了傳統思維模式的轉變,在團建工作中引入了更加開放的互聯網思維模式,讓過去單一的團建管理體系能夠向管理、服務的轉變,且管理與服務工作實現了緊密結合,滿足了青年群體生存發展的多重需求。
(三)拓展了團建工作的開展路徑
團建工作實現了從單一線下管理向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的轉變,這種轉變對松散的工作領域、工作流程進行了專業化的整合,形成了社會化的青年服務體系,對于發揮共青團的優勢具有推動作用。
在傳統的團建工作中,多數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習慣性地依賴于線下路徑,不能準確把握青年群體的成長發展動向。而“智慧團建”則對互聯網的數據渠道進行了整合,重新開拓了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渠道,為團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智慧團建”在共青團改革中的推進對策
“智慧團建”工作的開展是一項具體的、系統的、深入的工作,應該在把握青年成長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共青團2.0”的體系,對現有的組織架構、管理服務機制進行全方位的梳理,進一步推進“智慧團建”這一工作的積極開展。尤其是在國有企業開展“智慧團建”的工作中,應該認識到原有團建機制的僵硬與固化,通過平臺的高效利用,對現有的團建工作進行進一步的改善優化。
(一)構建“共青團2.0”,促進組織機制再造
“共青團2.0”以打造鏈接多元化、服務定制化、流程電子化的服務管理職能系統為目的,滿足了青年群體個性化、社會化等多個方面的需求。在“共青團2.0”體系構建過程中,應該注重線上線下工作的緊密結合,讓青年群體能夠借業緣、趣緣形成的網絡圈子加入到團組織之中,實現青年服務的專業化。
在這一體系的支持下,“智慧團建”可以滿足青年群體的定制化需求,實現服務的專業化。對此,“智慧團建”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構建統一的電子服務平臺,加強與青年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定期面對面地了解青年的需求,并聯系線下的服務機構將服務傳遞給青年,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服務的回應,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結合國企工作實際,強化“智慧團建”工作內涵
不同的企業在團建工作內容、組織開展青年工作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對于國企而言,更應該關切青年員工的長遠發展與穩步成長,從青年員工的成長發展目標與具體的工作動向等多個方面入手,結合新時代新青年的時代特征,為“智慧團建”工作的開展融入豐富的內涵,形成強大的合力與國企在實際工作上的凝聚力,促進團建工作的高效開展,為國企的運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三)積極推行各項措施,加強青年聯動
“智慧團建”是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工作,需要從多項措施入手,進行高效的聯動。對此,在“智慧團建”工作開展推進的過程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應該搭建“智慧團建”的網絡平臺,讓青年群體可以通過PC端、手機APP、新媒體矩陣、線下體驗中心等多種不同的途徑與方式,使得青年群體可以通過不同的端口,對團建工作的開展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知。另外,“智慧團建”工作的開展還需要積極創設青年綜合服務平臺,努力打造需求智能化的相應系統,將團務管理、教育培訓、創業就業、婚戀家庭、社交活動等服務模塊的內容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推出可供選擇的菜單式服務,從多個角度滿足青年需求,帶動青年群體主動加入到各項服務工作之中。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還應該參考網上社交平臺的形式,打造多維聯動的社交平臺,為青年群體提供表達自我的渠道,這樣才能將各項服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落實到實處。
四、結論
“智慧團建”工作的開展順應了當前“互聯網+”時代我國團建工作的發展需求,更能實現青年群體管理與服務工作的整合,對于推進我國共青團改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提高共青團工作的整體效果,國有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智慧團建”工作的重視程度,從體系優化、結構梳理、措施實施等多個角度入手,關注青年群體的成長發展需求,促進共青團各項管理服務工作的穩步開展,為青年群體營造一個多元化、高效化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運用互聯網思維 推動共青團轉型發展[J].中國共青團,2018(05):37-38.
[2]“智慧團建”彰顯共青團改革智慧[J].中國共青團,2018(01):71-72.
[3]陳艷“互聯網+”與團建工作之我見[J].石化技術,2016,23(10):246-247.
[4]王曉杰,陳曉運.網絡社會的共青團改革創新——以廣州“智慧團建”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03):80-85.
[5]池志雄.廣東“智慧團建”: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青少年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探索[J].中國共青團,2016(03):44-46.